• 70阅读
  • 0回复

移民新厦起皖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27
第8版(新闻追踪·体育)
专栏:新闻追踪

  移民新厦起皖江
  本报记者 刘杰 谢国明
  编者按:安徽省南有长江,北有淮河,水灾频繁。安徽人民同灾害作斗争,在90年代初创造了灾后恢复重建的丰富经验,于1996年荣获联合国“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杰出奖”。
  去年再度遭受特大洪灾以后,安徽省各级政府坚决执行中央的决策,总结90年代初以来灾后重建的经验,创造性地提出平垸行洪、灾后重建与发展生产、培育农村新经济增长点的“三个有利于”、“四个结合”的原则,既重视移民的安居,又重视移民的乐业,妥善解决移民的生活和生产出路问题;既高起点规划建设移民新村新镇,又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让灾民变债民”。安徽省的做法,得到建设部的高度评价。
  长江汛期即将来临。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四省的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行百里者半九十,希望四省有关地区的各级领导再接再厉,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落实到每一户移民家里,确保在汛期到来之前让全体移民搬进新居,确保所有规划中的行洪道全部平垸并拆掉旧房,善始善终地做好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的灾后重建工作。
  四年淹了两次、去年又在水中泡了三个月的安庆夹厢圩人,早就想着迁到“安全地方去了”。党中央、国务院“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的决定,让他们欣喜若狂。今年春节前,大部分灾民迁进了新居,乐得老城建局长诗兴大发:“重建家园已深秋,房倒屋塌有何愁?人民自有回天力,党的恩情照千秋。”从灾民到移民,再到新居民,八百里皖江两岸,到处可以看到新起的移民村镇,看到移民们在新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长江流经安徽段又称皖江,第一批平圩垸63个,移民1.8万多户,7.5万多人。经过半年多的奋斗,皖江两岸平地崛起一座座新镇,一个个新的居民点,80%以上的灾民已住上新房。有关人士称赞说,这是安徽1991年遭受特大洪灾之后创造的又一奇迹。
  思路贵在出新
  铜陵市大通镇,紧邻九华山旅游胜地,古时候因水路之便而兴盛。如今大部分街区位于洪水淹没线以下,连年不断的水灾,水、陆交通的换位,使古镇渐趋衰败。
  灾后如何重建?铜陵市、县党政领导形成共识:选择最佳镇址,建设新的大通,重振大通商贸旅游雄风。经过勘查,镇址选在了背山面湖、左有长江、右靠快速公路的龙山头上。新镇分机关、居民、农民三区,街面白墙红瓦,错落有致;居民与农民区房屋规划合理,颇具新意;原古商业街将整体搬迁,青石板铺路,明清建筑原样恢复。建委主任凌明告诉记者,要不了几年,新大通将成为龙山明珠、江南亮点。
  水灾是灾害,又是发展机遇,只要把握得好,坏事能够变成好事。在安徽沿江,几乎每到一地,都可以听到这样充满辩证思考的说法。也正是在安徽,几年前就已有过了成功的实践,取得了巨大成效。省委副书记王昭耀介绍说,安徽1991年曾遭受特大洪水袭击,造成4400万人受灾,50多万人无家可归。安徽人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倒了草房盖瓦房,倒了平房盖楼房,灾民住房焕然一新,带动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1996年,“安徽灾后恢复”获联合国“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杰出奖”,被誉为“抗灾与发展的典范”。
  面对“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的重大决策,安徽本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提高水平、狠抓落实的原则,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四个结合”的思路。即:移民建镇要有利于防汛抗灾,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沿江、沿河、沿湖农民长期安居乐业;移民建镇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农民奔小康相结合,与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相结合。这一思路受到建设部的高度评价,并在此召开现场会,向全国推广。
  为了搞好规划,安徽省各级建设设计部门抽调20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投入168万多元,用于移民建镇的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新的村镇要求相对集中,适度集中。为了让灾民住上称心、满意的房屋,规划设计部门拿出了200多套可供选择的新房图纸。芜湖市曹姑洲乡,500多户人家,世世代代打鱼、挖砂、跑运输,洲上草房立不住脚,年年来水年年淹。这次移民建镇,70%以上的群众选择了多层公寓式楼房。芜湖市尊重群众意愿,就近选址,在靠近码头的四褐山脚下造了6幢6层的新式楼房,让水上渔民圆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
  难得的移民建镇机遇,同样也圆了一些干部发展农村小集镇的梦想,大大推进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5年前任胥坝乡主要负责人的凌明,一直想着把乡所在地建成像模像样的小集镇,成为全乡经济、文化中心。移民建镇让他大展宏图,他以县建委主任的身份帮助规划建设,拓新街,埋管道,架路灯,近百幢二层小楼沿街建起。
  不让灾民变“债民”
  在刚刚崛起的繁昌县小洲乡移民新区,记者依稀看到开工初期的一幅巨大对联:精心施工营造党的爱民大厦,质量第一构建政府实事工程。横批:好事办好。
  人人都知道移民建镇是件好事,但是要把好事办好还真不容易。安徽省主管灾后重建的副省长张平,一开始就强调了又强调:移民建镇,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既要高起点,富规划,又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绝对不能让灾民因为移民建房而变成“债民”。
  工程质量是移民建镇的生命线。安徽省明确规定:规划要高起点,工程更要高质量。从规划选址上就要求全省各地,提高新建房屋防灾抗灾能力,不准在易淹、易涝、易灾地段建新村镇,不准原地重建,不准在其他复杂地带建新村镇。建筑材料、施工队伍,都要通过招投标择优选用。每个移民建镇点都要有系统齐全的工程质量管理班子和全套档案资料。可以说,全省上下都把质量这条生命线扯得紧而又紧。
  繁昌县小洲乡移民新镇,所有的楼房均按6度防震要求设计,上下圈梁,两层全现浇,若干构造柱,纯实体砖墙,水泥砂浆砌筑。县、乡、村及村民代表组成了四道质量检查监督保障线。县建委主任朱逢安自信地说:“彩虹桥事故根本不会在这里出现。”记者故意激他一激,老朱竟然发誓说:“6度地震范围内房子出了问题,我就栽到江里去!”
  漫步在宽阔的小洲新街上,记者看到了新起的一幢幢两层移民新居,80%以上已经完成了内外装饰,还有200套正在建设之中。镇上干部介绍,搬来居住的758户移民,原来分散在长江外护圩的5个小村,上下距离有八九里地,五年有四次受淹。考虑到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在每幢小楼的后边都加了个90平方米的大院子,以便移民养殖家禽家畜,搁置农具。新区内还预留出了宽敞的学校和医院、商场、邮电所等用地。正是有了党的移民建镇好政策,在这片1954年长江决堤淤积而成的300多亩荒滩上,一夜间崛起了一座新城,饱受洪水之苦的小洲群众怎能不盛赞党的恩、政府情呢?
  把好事办好,更要体现党的实事求是精神,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保护群众的积极性。安徽省要求各地高起点、富规划,但在建设上要分步实施,量力而行,有能力的一步到位,暂时有困难的可以先建一层。在建房资金上,“国家补一点、政策减一点、集体帮一点、社会捐一点、银行贷一点、亲朋借一点、旧材料用一点”。各地还采取集体采购水泥、砖瓦、钢材及木料等措施,一是保证建材质量,二是降低建房成本,减轻移民负担,不让灾民变“债民”。
  安居乐业并重
  让灾民一步迈进新村镇,还要千方百计科学安排移民的生产、生活出路,为移民奔小康创造条件。安徽各级领导始终把这一点摆到与建镇一样重要的位置。省委书记回良玉、省长王太华多次深入现场,深入群众,检查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对移民的生计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寻求答案。他们说,要让灾民搬得进,留得住,生活就要有出路。移民建镇不光是恢复的机遇,更是发展的机遇,安排好移民的生计,加快发展步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江水患灾害,实现长治久安,真正把党的好政策落到实处。
  在确定“三个有利于”、“四个结合”的移民建镇新思路时,安徽各级领导都强调了发展生产、提供就业、确保移民生活来源的问题。对一些江心洲提出“大水丢、小水收”的方案,实行“退人不退耕”;对一些确须放弃的洲圩,对移民分类指导,确保耕者有其田,三产有其路,经商有其店,妥善解决生产、生活出路。巢湖、贵池是农业为主的地区,根据本地群众有养鱼和发展山林、种植蔬菜的传统,在规划建设移民新村新镇时,就朝着养殖、种植、加工方面引导,形成新的专业型生产基地。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等沿江城市则根据地少人多的特点,尽量把新的移民点向城市郊区靠拢,在三产上为移民拓展一片新天地。
  小黄洲是马鞍山市的一个江心洲,也是分管副市长杜永田的一个心病。他说,我分管农业七年了,年年都为小黄洲防汛抗洪跑断了腿,操碎了心。去年大水,25里的圩堤,竟有26处决口。经过民意测验,95%的老百姓愿意搬出来。市里采取分散安置与集中安置相结合的办法,建了芦场、丰收两个移民新村,安置了203户,又分散插队安置了500户。
  在芦场,记者走访了一户又一户新村民。沙宣刚、张萍一对小夫妻春节前搬进新居,春节后不几天就生了新村第一个小村民。记者给孩子起个名字叫“欣佳”,乐得小两口合不拢嘴。记者问及生活,小两口齐答没问题。男进城做工,女在家里开小店,好着呢。又说,村里人反映进城不方便,要求在村头设个公交车站。市长前几天专门来此现场办公,当即就拍了板。
  在各级政府的精心组织安排下,分散安置到各村的移民,生产生活同样得到了保证。初夏季节,各地不光帮助移民建房,安排移民宅基地、耕地,还专门划出水稻育秧基地,为移民免费提供秧苗和栽培技术。
  给移民以生产、生活出路,但不给移民返迁留退路。记者了解到,安徽有移民建镇任务的6个地(市)、15个县(市)、区负责人向省政府立下“军令状”,4月底全部完成建房任务,5月底前全部拆除退人退田或退人不退田的洲圩上的房屋。拆旧成了抓好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大事的最后一关。为了把好这一关,安徽沿江各地普遍与移民签订了迁新拆旧合同,确保汛期行洪畅通。(附图片)
  压题照片:繁昌县小洲乡移民新镇一角。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刘杰摄
  铜陵市老洲乡白沙村受灾村民喜迁新居。
  童萱摄
  铜陵市老洲乡白沙村移民赵小梅(左二)谈起新居与旧草房,眉开眼笑地说:“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