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郑州医治断流有药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13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行走黄河”日记之三

  郑州医治断流有药方
  本报记者李泓冰吴焰
  1999年5月19日郑州—老蟒河
  上午采访黄河水资源调度局的副总工程师常炳炎。
  水调局是一个新出炉的机构,至今还只是有个名称,尚未建立正式机构,连局长什么的还没有,常工是负责人。
  黄河近十几年来断流天数日增,今年又逢大旱之年,居然自3月以来始终细水长流。这要归功于今年开始的黄河水资源的统一调度。以前黄河的用水也有规划,但只是粗略的年规划,今年3月开始每季、每月、每旬,甚至每天都有用水控制指标。凭着三门峡水库的调蓄能力,保证河南、山东段的黄河长流不息,虽说流量很少,总还是踉跄入海了。这两个省今年麦子都种上了,据说还能丰收。
  黄河流了千万年,如此细致地人工调节河流入海,今年应该是第一次。常工说,靠人工调节能保持黄河基本不断流,或断流天数控制在几天、十几天左右。但他也很实在地说,虽说不断流听上去好听,但这点涓涓细流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下游工农业用水,未必就起决定性作用。而且,要保证不断流,就得争取水库多蓄水,即使大旱,也不敢一下子全放光。这样一来,有可能造成浪费和损失。因为旱时得不到足够的水,一旦下雨,原先蓄的也多余了。
  另一个问题,由于体制上的原因,黄委会能管得住三门峡以下的水库与闸口,上游则是地方管理。像内蒙古河套地区,开一个闸能引走五六百个流量的黄河水,却只给黄河剩下一百来个流量,完全不成比例。但能怎么办呢?黄河上中游流经的都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要生存要发展,都少不了黄河。报章上批评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是对黄河水的极大浪费,但对于尚在争取温饱的一些西北农民来说,哪里有钱搞节水项目呢?
  曾经有人建议用水价来调节黄河的用水量,常工摇头:“这牵涉到黄河法的问题了。我们没有定水价的权力,在下游,还能靠所管理的闸口收取象征性的水费,1立方米水也只不过4厘钱——所以有人说:1000立方米的黄河水,也就等于一瓶矿泉水的价钱。到了中上游,就都是地方政府自收自支了。”
  常工开出的医治断流的“药方”,除了进行人工调节外,还有两项措施:一是南水北调,借长江水救黄河水;二是期待枯水期的结束。
  下午去著名的花园口,这里是黄河南岸大堤零公里处,自此往上是邙山山脉,黄河就不再需要大堤的约束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