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召唤的舞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19
第11版(文学观察)
专栏:金台文论

  召唤的舞台
  仝小改
  文学期刊的主办者们在这一年切实地感到了压力,他们当中有的甚至就是在压力之下“竞争上岗”的。我们从变化发展的刊物中,可以真切感受到这一点:刊物的主办者们都在尽心竭力地为刊物思索、谋划着,为刊物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使出了浑身解数。如果说当代正在活跃的作家是特色各具、天才纷呈的优秀演舞者,那么我们分明可以感觉到一座座显豁敞亮、布置各异的舞台正出现在我们面前。
  舞台的结构、布置、风格样式对演出本身是有相当影响的,舞台构建者在以自己对戏剧、表演、传统、现实乃至未来的全部理解进行着艰难而坚实的基础工作。正如《大家》主编李巍对自己倡导的“凸凹文体”的写作者的要求一样:“这需要一个作家、一个人的整体综合素质。”我们似乎也可以在特色各异的舞台上看到各位主创者的学养、识见、品格、乃至心灵。各具风格的舞台在召唤着相应的智慧、才情和“扬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绝技表演。
  平地起层土,草台唱野戏容易,但构建真正有风格、有个性的舞台不易,建构具有“召唤”性质的舞台更不易。《芙蓉》面向青年,在刊物中增加图片含量,采用灵活生动的排版样式,并且兼容其他相关艺术门类的内容,在青年人那里激起一片由衷的回声,青年人把《芙蓉》作为自己心向往之的精神乐园。《大家》提出“凸凹文体”的写作,把多种优势文体的界限打破,从而有了《女人传》、《飞鸟和鱼》等一系列透着生活真实气息的作品。《作家》说:我们给写作的文体从不预先设什么框框,我们欢迎那些无法归类甚至在文体上“不伦不类”的作品。于是就有了一系列机智生动的情节式理论文体。梧桐迎风而立,自然有凤来仪。富有创造活力的舞台向当代文学发出自己的“召唤”,我们在“鹿鸣不已”的互答声中感到了活力的存在。
  事物总是经过无数曲折,执拗地向着属于自己本质的方向前行。各家文学期刊正在挑战和压力面前选择着属于各自的路径,各个刊物都在或长或短的犹疑思考之后,选定了“对路”的方向。
  然而诸多变化中,也有“变中不变”者和“易中不易”的因素。《收获》、《十月》、《当代》、《中国作家》等刊物仍相对稳实地走着自己的路子,它们那些坚定的欣赏者仍然乐此不疲地围绕在他们舞台的周围。
  《莽原》似乎也在寻求着“变中不变”的因素。主编张宇说:《莽原》经过开本、设计和内容淘洗的变化,我们觉得已经找到了自己大致准确的定位,我们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坚守自己的品格品位,期刊就像一个伟大作家一样,应该在关键时候耐得住寂寞,挺得住,守得稳,暂时的升降波折之后,会有更开阔的疆域。
  文学期刊在应对市场的时候,也在进行着“变中不变”的努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读图时代”的潮流不会不对刊物产生影响。文学期刊调整纸张印刷、增加图片的清晰度、加大图片在期刊中的含量等举措都是应时而动的“识时务”步骤。但文学期刊不等同于时尚消费的刊物,图片的增加永远不应忘记和文字阅读的互相关系。“我们在延续阅读传统”,是文学期刊主办者们的共识。《作家》增加了图片内容,但主编宗仁发强调:“我们会更加强文字阐释、点化这些图片的力度,使原来散漫并置的图片有更强的方向性。”李巍强调,《大家》增加图片,是为了增加文字的生动性,为了调节文字的阅读节奏,并和文字相互参照映衬。而《芙蓉》中的图片,动人之处往往在于精当而意蕴苍茫的释文上。还有《青年文学》、《小说家》、《钟山》、《花城》等刊物增设大文化的栏目,都是在“求变”之中的应对和改变。
  在文学期刊的主办者那里,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才情和兴趣,《莽原》主编张宇说:“需要的还要有牺牲。”在他出任《莽原》主编的时候,有人就这样寄予厚望:我们希望牺牲一个作家,成全一份刊物。只有亲莅其位的人,才知道“成全”一份刊物的背后意味着什么样的艰辛和琐屑。
  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时下所说的“双赢”的场景:“办好一个刊物,成就一位人物。”愿舞台的靓丽风光不仅仅为演员所有,潜心营构的舞台上也应该有营构者的幸福。有人说神秘面纱后的莎士比亚是英国十六世纪的一个舞台管理员,当听到这一说法的时候,我们可以安心。
  舞台崭新,大幕开启,灯光灿烂,虚位以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