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体验与实证的结合——读《鲁迅精神世界凝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19
第11版(文学观察)
专栏:论著选评

  体验与实证的结合
  ——读《鲁迅精神世界凝视》
  巫小黎
  最近,笔者又欣喜地读到一本近距离凝视观照鲁迅的著作,这就是王家平的《鲁迅精神世界凝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共分“悲剧性体认”、“心灵的阴影”、“存在的关怀”、“终极性追思”四章。著者的研究走的是一条“体验与实证”相结合的路,他用的是“硬功夫”,即反复阅读鲁迅的全部著作,广泛地搜罗汇集与鲁迅精神命题相关的各种回忆、考证文章及所有的有关材料,在此基础上展开具有创造性的研究。
  在我看来,“硬功夫”也可说是“笨功夫”。作者从材料出发,着眼于文本的探究、细读,用心灵去体验、感悟鲁迅曾经体验过的一切。作者反观自身所处的当下生存状态、道德、文化环境,努力回到鲁迅当年所处的历史情境之中,并由此获得一种真实可信的历史“现场感”。
  鲁迅的“悲剧性体认”并非为他个人所有,而是具有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他的思考达到了中国思想界前所未有的高度,显示出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洞见和高屋建瓴的把握,鲁迅思想因而成为中国近代启蒙主义思潮下一份独特而宝贵的财富。
  中外文化史上无数事实证明,真正的思想家都永远无法摆脱孤寂、流浪的“过客”境遇,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精神探险者鲁迅,当然也逃脱不了这一历史宿命。《鲁迅精神世界凝视》第一章第三节“永世流浪的‘过客’境遇”从分析鲁迅的故乡“情结”入手,最后却“惊讶地发现鲁迅其实是一位不断地丧失‘家’的漂泊者(52页)”,像“过客”一样“永世前行、永世流浪”就是他特殊的存在方式(61页)。类似的富有新见的论析,在书中随处可见,体现出研究者与众不同的研究个性和独到的思考。
  在鲁迅精神世界中潜在地包孕着诸如永恒与流逝,流浪与栖居,漂泊与皈依,真话与谎言,犯罪与忏悔,生存与死亡等相互对立、悖反的命题,王家平正是紧紧抓住这些,把握其精髓,沉浸在鲁迅所历经的各种生存体验之中,对鲁迅精神世界作深沉凝视,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完成了具有“精神探险”意义的个性化研究,体现了研究者扎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学风。
  鲁迅对社会、民族、历史、文化、伦理、道德和世道人心及自我灵魂等各个方面的解剖、批判、拷问是冷酷而严峻,无情又深刻的。他向来以欺瞒、伪饰、狡诈、说谎为下流、耻辱,对人缺乏始终如一的精神、人格和道德操守深恶痛绝,渴望向世人展示一颗真实的心,然而,他同时又发现,真实何其难哉!他以天才的想象,创作了《祝福》、《伤逝》、《立论》等,构建起一个哲学化了的文学世界,叩问“真实”与“谎言”,“说”与“不说”的关系。在小说《祝福》中,叙述者“我”面对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追问时的“说不清”;在《伤逝》中,涓生不爱子君之后该不该说出“真实”的犹豫;在《立论》中,说谎、奉承者得到感谢,道出真实者反而遭打的尴尬等等,将“言说”的艰难推向极端,以致陷于“你说便是你错”(《狂人日记》),“在真话与谎言之间进退维谷的‘失语’状态”(《鲁迅精神世界凝视》78页),揭示出言说者怪诞、荒谬的生存境遇。他晚年写的杂文《我要骗人》也再次披露了他在“真实”与“伪饰”之间,经历着炼狱般痛苦折磨的精神苦闷。至此,他在《野草·题辞》中写到的“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也就有了更进一步理解的事实和文本的依据了。他的“我要将真实深深地埋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伤逝》的这番表白,自然也就有了新的意义范畴。王著对于这些属于鲁迅精神世界的深层次的考察、透视,着实很有分量也很有新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