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做好分配总结是巩固农业社的一个关键——浠水县“星星”农业生产合作社通过分配总结进行思想教育的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1-25
第2版()
专栏:

做好分配总结是巩固农业社的一个关键
——浠水县“星星”农业生产合作社通过分配总结进行思想教育的经验
董明学
湖北省浠水县望城乡“星星”农业生产合作社在一九五四年的分配工作中,基本贯彻了“以劳分配为主、兼顾土地”和“劳动收入部分多劳多得”的政策,百分之九十二的社员,增加了百分之六到百分之六十一的实际收入(全社二十五户有二十三户增加了收入)。分配以后,社员思想上长期存在的“能不能增加收入”的问题解决了;原来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的社员,现在稳定下来了,原来思想比较稳定的社员,现在更加坚决了。
社员思想的稳定,并不一定表示社会主义觉悟大大提高了。社员虽说得到了合作社的好处,但是并不一定就很自觉地懂得了好处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对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的问题,有多种多样的看法。从增产来说,有的认为今年增产的原因是改进技术好、接受先进经验好;有的说是“社员们卖力干”,有的说是“肥料下得多”。到底什么是主要的呢?谁也说不清楚。从增加收入来说,一般人只认为增加收入的原因是劳动得多。实际上,现在社里实行的一些初步的技术改革,互助组也是可以实行的;互助组和单干户也可以“卖力干”“多劳动”。但他们为什么不能增产或没有合作社增产多呢?显然,仅仅这样去理解增加生产和增加收入的原因是很不够的。
当然,改进技术、多劳动是增加生产增加收入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是,应当进一步了解: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合作社有统一经营的优越性。没有这一条,如果是分散经营,许多事是很难办到的。合作社统一经营以后,生产上就起了多方面的变化;(一)远田变近田六九点一五石;(二)小块变大块、零田变整田三十八丘;(三)远水变近水、倒水变顺水六处;(四)过去“夜干田”“望天丘”不能插秧,现在随着水利的统一使用也能插秧了;(五)过去的私有泥路别人不好走,现在下田方便了;(六)随着劳力统一使用,人人都有事做,并且增加了副业生产,增加收入两千多万元;(七)过去一丘田要种几样庄稼,现在能因田种植了;
(八)过去一人百当,放下这个拿起那个,既耽误时间,技术又不易熟练,现在是按长处分工,各来一行。所有这些好处,只有合作社有,互助组就不能有,单干户更不必说。像这些优越条件,社员并不是个个都系统地了解到的。
不从根本上认识社的好处,盲目的热情是不能持久的。况且,还有少数社员增加收入较少,有些社员还受着富农思想影响,不想从事农业劳动,而想“七门八路”发财。中农甘耀坤、朱国之等就说:“入社一年,增这点产,太少了!”其实,如果他们这一年不入社,就有因灾致贫以至破产的危险。甘耀坤一年病了三个月,用了一百多万元;家中死了一个人,用三十多万元;死一个猪,丢二十多万元;大水淹了四石田,无收成。像一九五四年这个处境,他如果不入社,只能收入六十万元。他这一年在社内的收益却合二百七十万元,比不入社要多三倍半!把这个账一算,许多人都很感动地说:甘耀坤要是不入社,一年就穷了!他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但他本人还不满足(因他前年收入二百八十万元),分配后,还说社没照顾他,意见很多,开会也不到。甘耀坤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看来,有些人并不因为增加了生产增加了收入就可以积极走上新道路;更重要的是,还必须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增加生产、增加收入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分配工作中,应当系统地、具体地向社员进行一次社会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在分配工作中进行这些教育工作,是有生动而丰富的内容的。
在分配后,社员是要求算一算收入对比账,看看到底增加了多少收入。分配账目一公布,社员都自动开起家庭会算起账来。社员甘启贵、袁存富等人每每算到夜静更深。大家反映:“分配账目一公布,家家都要多点两盏灯油。”既然算“收入对比账”成了群众的要求,就应当主动加以领导。不领导,账就容易算错。如李耀青,本来增加收入三十多万元;可是,照他自己的算法,没有把自留田地的收入四十五万元计算在内,就算成了比过去减少收入十五万元。于是,他就盲目喊叫“收入减少”。还有人把一九五四年一季的收入比一九五三年一年的收入,把入社后的纯收入比入社前的总收入,甚至有人把入社前的收入故意说的高高的。如果不加以领导,不帮助大家把事实弄清楚,将会发生不好的效果。但是,领导决不是包办。像第三组,由于干部包办,没有很好地运用典型示范的方法,而是硬性强制社员算,硬要社员“叫好”,弄成了僵局,引起社员不满。
从群众思想的发展规律来看,从算“收入对比账”入手是对的。但是,算账这件事本身只能起安定情绪、清醒头脑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的社员收入增加了,认为生活上的困难解决了,或者以为有了个人“自由发展”的资本了,竟想退社单干。要真正解决问题,还要继续深入、提高,进一步解决社员尚在犹豫的“到底回头走旧道路还是继续走新道路”的问题。“星星”社在算好“收入对比账”的基础上,第一步启发大家看看全社,第二步又引导大家看看个人。看看全社,主要是从总结增产经验入手,特别着重总结随着土地统一经营在生产上引起的各方面的变化,看合作社到底优越不优越,这些优越性互助组有多少,单干农民有没有。经过这样一总结,大家都很明白地说:要是没有合作社的统一经营和集体劳动,第一,小麦田“掇秧”不能全部做到;第二,五十石湖田种不成;第三,雨天不能除草,“埋草坟”的棉花也得不到每亩一百二十多斤的丰收(超过互助组两倍);第四,百分之百的耕地种上了晚秋作物更难办到;第五,副业也不能挣两千多万元。仅这几项,大约要多收入三万五千多斤粮食,平均每户增加一千四百斤,可以顶两个半人一年的口粮。这样,就能教育社员进一步认识到:先有全社的大利益,才有个人的小利益。
为了使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得更深刻一些,为了彻底解决增产较少的社员的思想问题,又启发社员进行了一段回忆对比,使大家看看:入社前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情况是怎样的,入社后是怎样的?假若不入社又会怎样?入了社的人是怎样,没入社的人是怎样?关于这些问题,大家的结论是:“谁先入社谁就上升得快,日子过得更好;相反,就上升得慢,遇了灾害意外甚至会下降。”这个结论是有事实根据的。首先从社内看,全社二十五户,就有五户遭水灾,两户死人,三户害重病(长者四个月,短者一个月,并且都是病在青黄不接和插秧割谷最忙的时节)。像这些户,如果没有合作社的同舟共济,和供销社、信用社的支持,都要因灾致贫,以至走向破产的道路。入了社,不但避免了这个危险,而且收入还大有增加。再说,全社还有五户年老、劳力弱、半生手,过去在生产上根本不能成行,现在在社里也得到“量体裁衣”的好处,有了适当的工作做,不仅免除了干不了的痛苦,并且增加了收入。年老有病的甘启贵说:“我往年种点田磨死了,挑担吃水要歇几气;入社后,大家照顾我的身体,一回担子没挑,半年的收入比过去一年的收入还多一倍。”他在回忆对比中感动得满眶热泪。就是生产条件好的人,也得了不少好处。中农甘启寿,去年要是不入社,全家二十八石田就有十九点五石田白插(没有底肥),收入将要大大减少;入了社,比前年还增加收入百分之十四。其次从社外来看,合作社的优越性也很明显。不说生产条件差的贫农,就说生产条件好的中农吧。望城乡第二十六选区有五户姓胡的中农,几年来由于怕吃亏,顾虑多,认为自己生产条件好,不参加互助合作;现在他们的经济情况已经不如合作社里任何一户贫农了。合作社一石田打一石二谷子,他们一石田打八斗,甚至还要低。合作社一亩地摘一百多斤棉花,他们一亩地只二十多斤。合作社的湖田淹了一道,又插了一道,争取了丰收;他们的田淹了,既没有人力,又没有种籽,只好“望洋兴叹”。冬播时,合作社的麦子种完了,他们还有些地没有翻转来。一九五四年粮食统购中,社内平均每户卖一千多斤余粮,而这五户却一斤没卖,还要求政府供应他们一千五百五十斤。
经过这样一比,社员对自己的合作社更加热爱了,对小农经济的前途更感到畏惧了。以前,有些人认为“旧道路走不通”是“政府不叫走”;现在明白了并不是“政府不叫走”,而是实在走不通。
接着,又提出两个问题让大家进行讨论:一、当前阻碍我们生产进一步发展的是什么?二、今后进一步提高生产靠什么?开始讨论时,社员对前一个问题的答复是:阻碍生产的,一是保守思想,二是不可战胜的天灾,不爱护集体利益的个人主义思想对生产的害处,和想靠剥削发财的资本主义思想对社员思想的侵蚀。对后一个问题的答复,有的说靠共产党领导,有的说靠工业化,也不够全面深刻。这是因为领导方面提出的问题太笼统了,没有联系到实际。后来,经过具体地总结水稻、棉花是怎样增产的?除了底肥下的多和密植等先进经验外,还有什么?这样一提,大家都争着谈起来了。有的说:水稻增产,瘦田是硫酸錏打的多,肥田是石膏打得好,棉花增产主要是因为有“六六六”、喷雾器把虫治住了。硫酸錏,石膏,虫药械等等从那里来的呢?工厂出的。谁运来的?供销社。那里来的钱?从银行、信用社借的,卖粮卖棉得到的。这些事实向社员说明了:增产既然是因为得到了这些物质上的帮助,那么今后就应该争取这些方面更多的帮助,将来还要争取农业机械化的帮助。因此,就必须积极办好农业社、供销社和信用社,多打粮食,多产棉花,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经过这次总结,社员一致反映:我们农民要想真正富裕,彻底摆脱贫困,除了办好合作社,再没有第二条道路可走。过去,天气冷的时候,早上一般不下田,总结后,家家起五更跑到十五里路外的地方,割一担柴回来吃完饭又去干社里的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