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光荣之“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1-25
第2版()
专栏:

光荣之“家”
本报记者 孙祖年
在英雄城市——南昌石头街中段,一座古老屋子的门前贴满了军属光荣牌和立功喜报,初经过这里的人总要带着敬仰的眼光望一望,不约而同的说出:“这户人家这么多人参军,多么光荣啊!”
春节前夕,我访问了这户光荣之“家”。这是一个由七十多户革命烈属、军属组成的麻布厂。这个厂主要是生产麻布,直接供应江西纺织厂包纱的需要。在厂里工作的烈属、军属,大多是较为贫苦而就业困难的家庭妇女。她们过去找不到适当的工作,只有依靠政府救济过生活,自到厂参加生产后,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文化,现在都已掌握着一定的生产技术。五、六十岁的老婆婆,也能做摇纱、打筒工作。会织布的每月可得到四十多万元,轻便的摇纱工每月也能得二十多万元的收入。现在她们不但不需要政府救济,而且还有余钱帮助家庭解决生活困难。
在这个厂里工作的,有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们的亲人,有志愿军和守卫在祖国海防、边防上的解放军同志们的母亲和妻子。在生产中她们发扬了革命传统,克服了各种困难,她(他)们母子,夫妇之间,经常通信互相鼓励,在不同的岗位上以实际行动响应祖国的号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