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亚榜——走向富裕的侗家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2-25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神州一隅

亚榜——
走向富裕的侗家村
深藏在大山里的贵州省黎平县亚榜村,坐落在苗岭山麓的犀牛坡脚,孟江河畔,是一个典型的侗族村寨,全村有198户912口人。
1995年,这个村人均年收入仅400元,村里的账目已12年没有公开,群众意见大,干部也苦恼。“不马上选出好的领头人来,怕是不行了……”党员这样想,群众也这样盼。
1996年2月3日,村党支部改选,54岁的杨光亚被一致推上支书的位子。2月5日,全村召开村民大会,400名有选举权的村民汇集到村小学校,投票选举新一届村民委员会,能工巧匠杨世勇当选村委会主任。
肩负着父老乡亲的重托与期望,杨光亚———这位侗家汉子,暗暗下了决心:群众相信我,我就要对得住群众,一定要让大家一步一步地富裕起来。他对杨世勇说:“你主‘内’,我主‘外’,我们分工合作。”
遵照群众的意愿,村党支部、村委会首先查清了村里的陈年旧账并张榜公布,取得百姓的支持和理解。接着改选了村民小组长,一批年富力强,有能力、有闯劲、群众信得过的青年人当上了村、组干部。同时,村里投资3000元建成有线广播站,向村民发布信息、传播科技知识;发动群众,规划村寨,建成长1700米、宽4米的水泥大街;推广科学种田,使当年粮食增产14%。
亚榜村的农民粮多了,气足了,杨光亚却失眠了。“未来的路怎么走呢?”亚榜村原有梨树几百株,是个有名的梨园村。然而在集体经济的年代,这几百株梨树都被毁了。“要是有一片梨园该多好啊!”杨光亚这样想。村干部们经过反复商量、讨论,最后选定村后那1728.5亩残次林地,准备在这里搞个“千亩梨园”,但群众对村干部的决定有疑虑。杨光亚反复向群众解释:“这么多地我们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差不多全撂荒了,真是罪过。”从政策,到方向、目标、前景,干部与群众心贴心地辩论,群众的思想终于通了。
从讨论到决定到实施,从党支部到党员到群众,足足用了三个月时间,亚榜村在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冲突中找到了切入口,土地承包方式与土地经营方式出现了新的组合。
经过认真核算,5年后,“千亩梨园”可进入盛果期,每亩产值可达500多元。村、组、农户按比例提成,仅梨一项,农民每亩便可获利400元左右。1996年9月15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残次林地召开誓师大会,全村400个劳动力,精神振奋,誓与贫穷作斗争。从当年9月到第二年3月,在半年的时间里,亚榜村男女老少一齐上山整地。七名支委既当指挥员、带头人,又当强劳力,率先完成整地任务。80名外出打工的亚榜村青年,听说村里热火朝天干事业,有78人回到家乡,参加土地开发。经过两个冬春的艰苦奋斗,“千亩梨园”终于初具规模。1997年,村民们在“千亩梨园”施行带状开发,立体种植西瓜、花生等,当年实现总收入30万元,西瓜不仅占领本乡及邻镇市场,还远销凯里、贵阳、广州等地。1998年,“千亩梨园”开发西瓜、花生、苞谷等18种经济作物,总收入达40万元。其中种植西瓜的收入达20万元。1998年春,亚榜村从安徽引进苗木10多万株,由于整地标准,种植得当,种植成活率达95%。亚榜村人均年收入目前已达2000元。
亚榜出名了,被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命名为“村民自治模范村”,村党支部被评为全省先进支部。如今,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农村经济建设热浪滚滚,500亩竹林、2000亩杉林在筹建,合理的林产业商品基地初步形成,股份合作经济实体———亚榜实业公司已经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亚榜已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贵州黎平县广播电视局刘建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