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帮千万农民富起来——华中农大科技兴农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3-02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科教兴国神州行

  帮千万农民富起来
  ——华中农大科技兴农纪实
  新华社记者 杨建武 周晓梅
  有百年历史的华中农业大学,曾培养出我国第一个农学博士和果树学博士。改革开放以来,这所大学以科技兴农为己任,在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不断推出新品种的同时,加大了农业基础研究力度,一批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应运而生。如今,市场上90%的脐橙、覆盖全国10多个省、市的瘦肉型猪、杂交油菜等新品种都是华中农大的“大手笔”。
  1981年以来,华中农业大学共培育出58个新品种,获得各级各类奖励400多项,编写农村适用技术丛书80多种,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50多亿元。无数农民利用华农的科技成果走上了富裕道路。
  高等农业院校怎样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80年代初,学校审时度势,选定生物技术作为农业基础科研的主攻方向。经过10余年的发展,华中农大的生物农业研究水平如今在全国首屈一指,原来的生物技术中心已裂变为生命科技学院。学院拥有分子生物学博士点和全国唯一的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等。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全国农业部门唯一从事作物品种遗传改良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把常规作物遗传改良方法同高新技术相结合,从分子、细胞、个体和群体四个层次研究作物的遗传规律,为培育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提供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材料。
  华中农大目前已经对水稻、玉米、油菜、棉花等作物的20多个基因进行了定位,并有望在2至3年内分离、克隆出知识产权属于我国的几个重要基因,如水稻的抗白叶枯病基因、广亲和基因及光敏核不育基因等。在蔬菜研究上,这个实验室已通过基因转化成功地将耐贮存基因转移到番茄中,研制出转基因番茄,使番茄的贮存期提高到70天,达到常规品种的10倍,从根本上解决了番茄运输难的问题,这项成果因此成为国家农业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审批通过的第一个转基因品种,已开始投入大田生产。
  在华中农大的科研成果中,有70%是直接为农业服务的应用型研究成果。他们对这些成果经过再培养、再组装后,面向社会推广,基本走出了“辛辛苦苦搞科研,成果鉴定放一边”的怪圈。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经过20多年的潜心研究,在油菜中首次发现了玻里马油菜雄性不育系细胞质并实现了三系配套,终于在80年代后期培育出低硫苷、低芥酸的“华杂系列”油菜新品种,这种油菜产量比过去的甘蓝型油菜大幅度提高,且变废为宝,可将油菜饼粕开发成饲料,此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现在,这种油菜在全国10余个省累计推广3000多万亩,联合国开发署还配备专项资金鼓励贫困地区农民种植这种经济作物。
  获得湖北省特等奖的“湖北白猪的选育”项目,也经过了10余年的研究,获得成功并推向市场。这种瘦肉猪平均一天长850克,瘦肉率达到60%以上,比本地猪高1倍,此猪种不仅国内推广,还外销至香港。现在,湖北省每年出栏的45万头猪中七成以上是这种瘦肉猪。学校每年可提供1000多头种猪,并开发出狂犬病疫苗、浓缩蛋白饲料等配套产品,形成一大产业。
  采访中,校长张端品说,在全国农林院校中,华中农大人均科研经费最高,由于科研成果突出,有的实验室从国外获得的科研经费占到一半以上。目前,学校已建成华中优质油菜研究开发中心、国家家畜工程技术中心、微生物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样,初级产品经过中心完成中试,就可以大规模推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