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河北省二十六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思想情况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1-27
第2版()
专栏:

河北省二十六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思想情况调查
集体调查
韩治中执笔
我们在河北省晋县北彭庄、满城县大固店、涉县宽漳和邢台县会宁等村,调查了二十六个农业社的一千二百三十七户社员的入社思想。据我们了解,社员的入社思想可分以下三种:
第一种,自愿而且积极地加入合作社的,四百九十四户,占二十六个社的社员总数的百分之四十。这一部分人,绝大部分是党员、团员、村干部、互助组长、青年,和生产上生活上有困难的翻身户。他们觉悟较高,对党的号召坚决拥护,在各种工作中能起带头作用。他们亲身体会到毛主席的话没有错,共产党不会往错路上领他们;因此,一开始建社就积极参加,其中多数人并且能动员别人。如晋县北彭庄社新中农李玉振,家有两口人,七亩地,劳力很强,原是互助组长;前年天旱,没井浇不上水,棉花、谷子都减产了,去年他就自动报名入社,并积极动员互助组全组都入了社。这部分人入社后,生产积极,对社关心,大都成了办社的积极分子和骨干。
第二种,是“随大流”入社的。这里边又可以分两种:
甲、基本上自愿的,四百零二户,占二十六个社的社员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二。这种人在生产上和生活上没有很大困难,建社时的表现是:入也可,不入也行,犹豫不定;但见大家都入社了,自己也跟着报了名。他们入社后,一般地说思想容易波动,沾了便宜就积极,不顺心就闹情绪。其中有一种人是:不入社没困难,入了有光沾。如涉县前宽漳社冯秉元,是老中农,家有五口人,十五亩好地,两个劳力,一头骡子,农具齐全,为人老实忠厚,从来是“兴啥干啥”,所以别人入社他也入社;去年收入增加,情绪很高。还有一种人是:日子过得很“自在”,本不想入社,但经人动员后参加了,入了社也不觉得吃亏。如晋县北彭庄社许双正(老中农),家有六口人,二十一亩地,三个劳力,儿子是团员,干部们劝他入社,他就入了社;入社后表现积极,收入也增加了。他说:“咱早该入社。”另一种是沾不上光就不满意,但也不出社。如晋县北彭庄社张合子,是老中农,家有七口人,十四亩地,两个劳力,一头驴,不早也不晚地入了社,四评时认为自己的劳力分评的低,嫌卖给社里的肥料作价小,装车时又嫌装的满(肥料是论车作价的),但又不出社。
乙、因为有些“怕”而勉强入社的,二百五十四户,占二十六个社的社员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强。具体地分析一下,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占有生产资料较多较好,入社怕吃亏,不入“怕”孤立,又“怕”说落后,就入了。入社后常对社找毛病,耍蹩气。如满城县大固店社宁洛雨,是老中农,家有十三口人,三十来亩地,一个劳动力,车、马、农具都齐全。过去参加互助组;全组转社时,他本来思想没有通,但不入又“怕”别人说落后,又“怕”和合作社不要的地主、富农等列为一类人,就随组转入了社;接着,又把刚买的新胶皮车也折价归了社,因此,内心很不满意,但又不提出退社,蹩一肚子气,就给社里找麻烦,买点醋也到社里去要钱。(2)本心不愿意,经人劝说后入了社,入社后又后悔。如晋县北彭庄社彭新立,家有两口人,半个劳动力,种着十一亩地,水车、大车、牲口都有股(和别人伙的),最初怕吃亏,不入社;经村干部劝说,他兄弟(在外当干部)也告诉他:“迟早饶不了,早入还有便宜。”他才报了名。前半年,他只顾做活赚工分,劳动还可以;秋后一计算可能有点吃亏,就闹情绪,几次想出社,曾问社干部“退社有罪没罪?”(3)本来入社一点也不吃亏,但因不摸底而“怕”吃亏。如晋县北彭庄社彭小盆,是老中农,家有八口人,十七亩地,三个劳动力,骡子一头,大车农具都不全;他看不上社里忙时也早下不了地,在吸收新社员的时候,深入解释和具体算账工作做得又差,他起先有些“怕”,不想入社。后来又想:“人家都入了,咱也进去试试看。”所以入了社。入社后,生产不积极,干活挑轻闲,评分只嫌低。(4)邻居或地邻都入了社,或者水车、牲口及副业生产等跟别人合伙,人家入了社,自己就也跟着加入了。如晋县北彭庄社许振邦,是老中农,家里只他一口人(五十来岁),有十二亩地,其中八亩水地共三块,周围都是社员的地,如果不入社,耕种、送粪都不方便,并且单干做活也嫌难看,更“怕”将来给调换坏地,所以入了社。他自己留了四亩地,入社后一年没到社里去劳动;秋后还没结账就去社里支钱,没支给就不满意。(5)孤寡老弱缺劳力户和少数做小买卖和有手艺的木匠、泥匠等。这些人过去种地,多靠亲戚邻居“串忙”或“雇工”,如今人家都入了社,自己也不能不随着报名。
第三种,是“请”进来或“混”进来的,共八十七户,占二十六个社的社员总数的百分之七。“请”进来的多是牲口、农具、土地都强或者能写会算的。如涉县杨家山村社员杨满昌,是老中农,有两个强劳力,十二亩好地,一头大骡子,经营技术一般人比不了;经过干部再三动员,他才入了社;入社后也不积极。“混”进来的是地主、富农和会道门头子等。如晋县北彭庄社许小余等十户,本是一大户,当时有两顷多地,四、五个牲口,自己有劳力三、四个,雇用长工三、四个,忙时一用短工就是三、四十个,土地改革时分了他们一顷多地。这家有一人现在台湾,一人当过伪县长,一人在国民党军队里当过兵。现在他们已分成了十户,其中两人在一九五○年曾因打伤过一个干部的眼睛,分别被扣押一年、二年。在建社时,他们找着来入了社;入社以后也不积极劳动,谁积极他们就打击谁。去年秋天,他们兄弟数人又因评分问题,打伤了生产队长。
从这二十六个社来看,思想教育工作做得好和阶级政策贯彻得好的,自愿入社的比重就大些,勉强进来的就少些,“混”进来或“请”进来的就没有。如涉县茨村两个社,建社时思想发动工作做得比较好;两社共六十二户,完全自愿的三十六户,占百分之五十八;基本自愿的十七户,占百分之二十七;勉强入社的九户,占百分之十四强。思想发动工作做得差的社,如涉县南庄的一个社,共三十五户,完全自愿的占百分之三十一;基本自愿的占百分之四十四;勉强入社的占百分之二十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