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榆林“三怪”变迁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3-02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热点透视

  “沙比城墙高,水在当街跑,点豆腐不用卤水和石膏”,是榆林昔日的“三大怪”,如今“三怪”变“三宝”,它闪烁着榆林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榆林“三怪”变迁记
  高建华
  (一)
  榆林古城墙是榆林人民在明代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用血汗筑成的。它宽厚高大,气势雄伟,本应是榆林人民的忠实“卫士”。可事与愿违,自从它诞生那天起,榆林就成了历代封建王朝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频仍,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加之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经常遭到流沙侵袭。清同治二十二年(公元1863年),原北城被流沙吞噬,人工挖掘无济于事,榆林城被迫南拓。曾在城内的鸳鸯湖、东岳庙等名胜古迹全部弃在城外。历史上因沙进人退的南拓之事共发生三次。直到1982年,东城墙有好长一段还被黄沙掩埋着,出现沙丘高于城墙的怪现象。因此人们把“沙比城墙高”称为榆林的第一大怪。
  现在鸟瞰榆林城四周,却见昔日荒沙盖上了薄厚不等的绿被,榆林城已被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洲和农田包围,景色宜人。榆林通过治沙造林,实现人进沙退的成果,已引起国内外的关注,1997年国务院在榆林召开了全国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现场经验交流会。1998年,榆林市又被列入国家首批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市的行列。如今,古城墙安然地深居绿色宝库之中,成为宝中之宝。更为壮观的是,城墙外围1至5公里内全部建成新的工业区、居民区和文化教育、科研区,在不毛之地的沙漠上矗立起百余幢高楼大厦。曾被流沙淹没的北城和东城墙外也建成居民新区,还建起一座现代化宾馆、鸳鸯湖公园,榆林城扩大三倍多,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人间奇迹。
  更令人兴奋的是,古城墙被陕西省政府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榆林市政府于1984年成立了城墙文管所,省地市拨专款维修。古城墙,已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
  位于榆林城内的普惠泉,是榆林八景之一。泉水清、凉、甜、润,水温经常保持在10摄氏度左右,是天然优质泉水。长期饮用此水的榆林妇女,肌肤细嫩光洁,粉面可与桃花媲美,所以人们习惯地称普惠泉水为“桃花水”。从前,这么好的水却无人管护,也得不到较好的利用,泉水喷出地面后像一条小河似的顺着榆林大街,通过自然冲击和人工挖筑的渠道白白流去,水质也受到污染。人们把“水在当街跑”称为榆林的第二大怪。
  而今,“桃花水”身价倍长。用“桃花水”酿造的“榆林陈醋”,清香味美,荣获省优产品称号,畅销各地。用“桃花水”配制的“高橙”饮料和“东方之梦”海红果茶等饮料,口味醇正,享誉省内外。榆林市自来水公司与西安普惠集团公司合资办起榆林桃花矿泉水厂,使“桃花水”进一步名扬四海。近两年,榆林又办起蓝天纯净水厂和乐涛涛矿泉水厂……
  如今的“桃花水”不仅是榆林人民的生命之泉,而且是财富之泉。
  (三)
  榆林豆腐的知名度并不亚于“桃花水”。据有关史料记载,自从有了榆林城就有了榆林豆腐。榆林人民从古至今点制豆腐不用卤水和石膏等化学原料,只用不需花分文的酸豆腐浆水点制,每公斤黑豆能做成3.2公斤水豆腐。这是最佳标准量,多了,少了都不好。据对豆腐行业颇有研究的原榆林市豆制品厂厂长韩士聪说,这种点制豆腐法全国独一无二,它是榆林的第三大怪。
  榆林人用酸浆点制的豆腐具有白、活、利、细、绵、嫩、坚、虚、香等优点。豆腐成为榆林人民招待贵宾的佳肴。用豆腐可以做出八宝箱、酿双鱼等上百道菜。榆林新开发的豆腐宴,已走进西安、北京等大城市。但在榆林,最出名的还是油炸豆奶和油炸豆腐,这是当地人民馈赠亲友的佳品。榆林人吃饭如果没豆腐,就觉得饭也没法做。可以说,真正的榆林人,山珍海味,甚至新鲜蔬菜可以不吃,但豆腐却非吃不可,下这样的结论并不夸张。
  近些年,榆林人民加工豆腐的手段由昔日人推石磨的手工操作阶段,发展到机械化半机械化阶段,功效提高了10倍多。豆腐坊也由1980年前的8个发展到近百个。由于有了竞争,豆腐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