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也说“大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08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旁观者说

  也说“大兵”
  巴人
  “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眼下《拯救大兵瑞恩》在电影市场上之火爆,似乎就如这歌儿唱的一样。翻开大小报刊,几乎都能看到“大兵”的身影,人们说得最多的是影片的真实。据说,片中那长达二十多分钟的诺曼底登陆的战争场面,已被国际上尊为“战争片的经典”,那比纪录片还要“真”的细节,让观众感同身受地在震撼中、颤栗中体会到了战争的惨烈。因此有媒体说,尽管你已看过《南征北战》、《上甘岭》、《英雄儿女》、《高山下的花环》、《大决战》、《大进军》等等,但在“大兵”之后,你才发现几十年里你看到的都只是故事,只有这回才真正在银幕上感受了一回战争。甚而有人说,在看过“大兵”后,回过头来竟找不到中国的战争影片了。
  听这话总觉得有点过了。本人平生爱看战争片,战争片里的大智大勇、大喜大悲、威武雄壮、慷慨刚烈,一次次慰藉了我辈芸芸众生的英雄情结。因此对那些好看的战争片总是经久不忘。记得前些年,《大决战》第一部《辽沈战役》一出来,曾让多少人耳目一新。且不说那大河上下开裂的巨冰奔腾着猛烈撞击,远处山坡上思考着中国之命运的毛泽东缓缓而行,含而不露的开篇里有多少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也不提地图前林彪背对亿万观众的出场,和进军途中的火车站上他徘徊再三继而果断下令的性格刻画之生动,仅论战争场面之细节描写,塔山阻击战中,突然面对敌军震得地皮都在颤抖的集团冲锋,疲惫的小战士那失声的叫喊;攻打配水池一个连的战士都倒下了,送饭上来的老炊事员面对刚才还在和他开玩笑的战友们的遗体,悲怆地将他答应战士们的猪肉炖粉条一勺一勺地撒向天空,凡此种种,不可谓不真实,不动人。所以当年,《大决战———辽沈战役》在电影市场上赢得了千万观众,也博得了电影界的好评。
  这等旧事重提,并非总惦记着“先前也阔过”似的,而要在“大兵”面前为国产战争片找回一些面子。对此,相信那些几十年来看了一回又一回《南征北战》、《英雄儿女》的人们,心中自有一杆秤。在这里只是想给那些个已习惯一哄而上制造“轰动效应”的新闻界人士提个醒,国门已打开这么些年了,对待新鲜东西别再以偏概全、耸人听闻地猛炒一通。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年我们的战争影片拍出了新意的并不多。一部接一部的战争“巨片”,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大多在全局性、全景式、千军万马大场面的定势里做文章。其实在好多年前苏联拍成的《解放》里,当数百辆坦克一齐从俄罗斯大地扑向银幕时,就已经将这种模式的阔大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别出心裁有新招,这也恰恰就是“大兵”的执导者斯皮尔伯格的高明之处。当好莱坞梦工厂的造梦者,醉心于用高科技一次次地制造天外来客、山崩地裂的现代神话,刺激感官,赚取票房,而将电影艺术拉回到了一百年前的“杂耍时代”时,斯氏却关注着脚下的土地。在《辛德勒的名单》之后,他再次用镜头去审视那场浩劫,借助高科技手段去表现五十年前的那场海滩之战,从而使人们看到了“比纪录片还要真”的战争过程。
  听说,八一厂下一部战争“巨片”《大进军———宁沪杭大战》的创作者,有意打破已有的模式,不再一味追求大场面,在影片中加进一些诸如时空转换等手法。这消息对于一个关心国产战争片的观众来说,兴许比看一场别人的“大兵”更振奋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