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勇于解剖自己——记沈阳飞龙集团总裁姜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3-02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勇于解剖自己
  ——记沈阳飞龙集团总裁姜伟
  本报记者 钱志新 冯奎
  “经过几年卧薪尝胆的‘休整期’,飞龙集团终于走出了低谷,确立了扬中药保健药的优势,走高科技产品与国际化经营战略的企业发展之路。”
  记者最近见到沈阳飞龙集团总裁姜伟时,他正作为委员参加辽宁省政协会议。平和的语气,谦逊的表白,让人想像不出四五年前他的样子:作为“全国杰出青年企业家”、“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改革风云人物”,他“见熟人都懒得握手”。
  1990年,飞龙集团刚起步,只是一个注册资金75万元、几十个职工的小企业。而到1994年的四年间,这家在国内率先开发研制系列保健产品的公司已完成销售额达20亿元,实现利润4亿多元,发展速度之快居全国医药行业之首。
  在很短的时间内走向顶峰,又在很短的时间内跌入低谷。姜伟在评价他和飞龙集团的这段经历时,只用了一句“来之迅乎,去之飘乎”。“萝卜快了不洗泥”,公司的看家产品——延生护宝液质量下降得厉害;企业的资金像撒胡椒面,没有统一规划;人才结构单一不说,由于亲情等原因招进来的人员占据了企业半壁江山;管理也一塌糊涂!
  响鼓须用重槌敲。飞龙集团于1995年3月23日获准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但在4月18日姜伟却只能含泪放弃上市。历经6个月的准备,耗费1800万港币,只换来一套规范的财务报表和评估报告。香港方面提出了2780个问题——其中一多半居然是一向自信的姜伟从来就没有认真考虑的!
  “在连续4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几乎是睁着眼睛睡觉,我真的没有想到一向引以自豪的飞龙集团,用国际标准来衡量,不过是‘小儿科’,啥都称不上。有时候,望着办公室里一块块金光闪闪的奖章,我都惭愧地落下泪来。”
  大起又大落的姜伟决定透过企业生存的表层,深入思考企业何去何从的问题。1995年6月15日,飞龙公司的员工一上班就得到姜伟一封亲笔信:企业进入全面整顿。
  在市场上全力拼杀,是一种考验;静下心来休整,是一种更为严峻的考验。
  “仅仅两年时间,我愁白了许多头发”,他尽力地用一种轻松的口气说。那阵子,姜伟足不出户,一头扎进书堆里。他找来《谁赢得市场》、《企业失误》等书,进行认真分析。《谁赢得市场》这本书分析了美国17家大公司经营失败的案例。姜伟每每读罢,都要奋笔疾书,一个多月里,他写下了《怎样才能进两步》一文,将17个案例一一排出,逐一分析,带着大家讨论。
  “从我开头,每个公司员工都要老老实实作一番自我批评,发现不足,改进不足。”这句话道出了姜伟解剖自己的意义所在。
  飞龙集团“在渊”已数年,腾飞待何日?姜伟说,在几年的休整期里,自己从来没有忘记掉“潜龙在渊”只是为了积蓄能量,“腾飞在天”才是根本目的。在我们谈话中间,姜伟的秘书送来一本厚厚的资料,这本资料对事关公司发展的3000多个问题进行了专门阐释,特别是对于企业的高科技产品战略、国际化经营战略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在休整期,飞龙集团还投入4000万元开发新药,有的已通过卫生部审核。自称一半是商人、一半是科技工作者的姜伟信心十足:飞龙集团未来产品结构的发展思路已经明确:要实现产品结构的世界先进性,不能抛弃中药保健药的世界优势。在这一点上着墨,就能收到点睛之效,飞龙集团这条龙一定会“龙飞在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