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甘苦自知咀嚼“风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2-26
第10版(舞台屏幕·文化市场)
专栏:创作手记

甘苦自知咀嚼“风流”
梁镇川霍锁昌
近日,山西孝义市碗碗腔剧团进京演出了反映农村题材的现代戏《风流父子》、《风流婆媳》、《风流姐妹》,当代农村的新人新事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给了首都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当初我们创作时的情景和激情还历历在目。
十多年前的一个秋雨之夜,我们《风流父子》的四位作者聚在一间斗室里,要根据山西作家王东满的小说,改编一个参加“吕梁杯”戏剧大奖赛的剧本。起先是讨论,后来变成了争论。焦点就在于剧本的主题如何定位,揭示什么?说明什么?但直到天亮,没有定论,因为要揭示的东西太多了。最后通过一项“议案”——干脆不讨论主题。先说“戏”,写一个有情有趣的通俗戏,下乡演出老百姓喜欢看的戏。
定了一个基调——写小环境、小场面、小事件、小人物。充满激情地写“小”,力所能及地见“大”,这就是我们当时创作的初衷。
事情的发展有些邪乎。全区调演,《风流父子》一剧竟然位居榜首。这可真是歪打正着了。更邪乎的是,在当时戏剧演出市场萧条的情况下,孝义市碗碗腔剧团带着这个戏下农村、进省城,还闯到北京“风流”了一回,竟然一路绿灯,一路掌声。
掌声和喝彩激发了我们的热情,我们又改编了《风流婆媳》,创作了《风流姐妹》。这两部戏先后在省、地获奖,而且在农村演出颇有市场,这使我们感到极大的欣慰。
“风流三部曲”里的人物果真“风流”吗?不然!其实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都深埋着一份苦涩的情感。生存的严酷,生存的滑稽,常常使他们孤寂无助,使他们无可奈何。《风流父子》中的张得寿,原来贫穷时过着孤孤单单的光棍生活,改革开放后,变富了,又恋上了寡妇徐双巧,按理说该有一个新的活法了,可偏偏他的大儿子大乖又恋上了双巧的女儿秀妮,于是遭到了儿子、媳妇、几个“老古董”的横加指责。《风流婆媳》中的枝枝,《风流姐妹》中的女青年柳大凤,都是心灵上受过伤的人,他们都是好人。善良、宽容、善解人意、忍辱负重……可他们的生命意志并不舒展,都没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怎么风流得起来!
作为编剧,我们痛苦而又深情地咀嚼、体味他们精神世界中的那一份苦涩,想走进他们的心灵,解读他们的生命,抚平他们的创伤——这是我们酿造“风流”的情感源头。这酿造不是讽谕,而是想深怀同情地弥合一种生命情感的残缺,寄托一种希望和期盼,想用通俗化的喜剧形式表现一种沉甸甸的情感。所以这三部戏既像苦涩的喜剧,又像风趣的悲剧。
贴近生活,把握生活的本质,突出作品的时代性,这是我们对每部作品的追求。吕梁山区是一块创作厚土,民风古朴,民俗独特,民歌、民谣俯拾即是,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保持特色,丰富特色,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产品,这是我们的最大感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