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安哥拉重陷内战探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11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安哥拉重陷内战探因
  本报驻南非记者李新烽
  连日来,安哥拉战事激烈。纷飞的战火已经从中部地区向四周快速蔓延,隆隆的炮声无情地击碎了人民的和平之梦。遥望着弥漫的硝烟,人们不禁要问:和平曙光初现的安哥拉缘何战火重燃?
  安哥拉问题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现实原因。众所周知,上世纪末,安哥拉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为了赢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从本世纪50年代起,安哥拉先后成立了三个民族解放组织,并相继开展武装斗争。时值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霸世界,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插手安哥拉问题,在安三个民族解放组织之间制造隔阂,埋下了不和的种子。1975年,在安三个民族解放组织与葡萄牙当局共同组成过渡政府后不久,安三个组织之间就发生武装冲突,导致过渡政府解体。次年,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安人运)击溃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安解阵)部队,并将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安盟)的部队逐出城市。
  自1975年独立以来,安政府军与安盟武装内战连绵不断,国际社会为其实现和平进行了多次努力和斡旋,但收效甚微。停火协议几经签署又屡遭践踏,和平进程一再受阻。1994年卢萨卡和平协议签署之后,安哥拉全国基本实现停火,继而在联合国观察团的监督和推动下,冲突双方就组建统一军队和成立民族团结政府等问题达成协议。然而,由于双方宿怨甚深、缺乏信任,干戈终难化为玉帛。
  安盟未能履行卢萨卡和平协议及其内部分裂,加上政府对安盟军事实力的错误估计是导致战火重燃的直接现实原因。按照卢萨卡协议规定,安盟应如期完成其部队解散、武器上缴和交出其所控制的地区等项义务,可是安盟却采取了隐瞒部队主力、拒交拜伦多总部等4座城市的对策,致使和平进程遭受严重挫折。与此同时,参加民族团结政府的安盟成员反戈一击,成立“安盟改革委员会”,又使局势更加复杂化。
  安盟分裂为两派后,政府宣布“安盟改革委员会”是和平进程的唯一合法对话者,断绝了与安盟主席萨文比的一切关系。由于“安盟改革委员会”事实上不能代表安盟,而政府又把它作为安盟的唯一代表与之进行和谈,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对于安盟,政府则采取武装剿灭的军事手段,欲将其全歼,消除后患。这样,去年11月中旬,一触即发的安内战,终于在“匣里金刀血未干”的情况下重新爆发:政府向位于安哥拉中部的安盟政治和经济中心发起猛烈攻势,未料遇到安盟坦克、导弹和远程火炮的强大抵抗和反击,战事一时十分激烈,并迅速向四周扩散。
  应该看到,某些国家暗中向安盟继续出售武器是导致安内战爆发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为了促进安哥拉和平进程,联合国安理会曾三次通过决议,对安盟实行武器和贸易禁运,可是一些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继续向安盟出售武器。这种情况无疑干扰了联合国驻安观察团的工作,使其对安盟的军事实力作出了错误判断,去年两次宣布安盟完成了非军事化,进而造成联合国驻安观察团与安政府之间不应出现的摩擦。最近,因安内战而造成的联合国两架飞机连续被击落事件,以及安交战双方不失时机地利用该事件大做文章的行为,又增加了安局势的复杂性。
  由于安交战双方势均力敌、旗鼓相当,任何一方企图用战争来消灭对方的想法都是难以实现的,这次安政府军向安盟武装发起新的攻势后而寥有胜绩就是例证。预计安哥拉最近的局势发展是,和平一时难以降临,除非国际社会积极调停,否则一场安哥拉全面内战似乎难以避免。(本报约翰内斯堡1月8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