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还是那片月光——梦莉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3-07
第6版(国际副刊)
专栏:

  还是那片月光
  ——梦莉印象
  吴王成
  我认识她,是从阅读她的散文开始的。
  那年,我主编一部《世界华文儿童文学选》,在海外报纸上发出征稿启事后,陆续收到一些来稿。她给我寄来的是两本散文集:《在月光下砌座小塔》和《烟湖更添一段愁》。其中有好几篇是写她童年的,正适合我选用。
  她的童年是在国难、家难中度过的。她出生在泰国,三岁时跟父母回来。战争夺去了她的父亲,她随母亲飘零,饥寒交迫,被人贩子骗卖过,还当过童养媳。那阴森森的祠堂,那逃离虎穴的黑夜,那一手抱着病重的妹妹,一手提着小笼箱急匆匆赶路的身影,一幕一幕出现在我的眼前。
  古人有智者近山、仁者乐水、多愁善感者爱月光之说。可能她经历了过多的磨难,她喜欢那天鹅绒般的淡蓝色的月光。月光洁净无尘,柔美似水,还多少带点儿梦一般的朦胧。文如其人,也许这就是她心灵的写照吧!
  后来,我们通过信,通过电话,谈起文章,谈起往事,她说这都是梦,而且多数是恶梦。40年代末回到泰国后,“又像进入了另一个梦境,依然有许多令人伤心和不如意的事情接踵而来”。我不知道她的笔名是否因此而取的。
  我渐渐地注意这个名字了,还曾在书店里翻阅过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她的散文选集,在《散文》、《散文百家》等刊物上看过她的作品,还在报刊上不止一次地看到有关她的介绍,人们称她为“亦商亦文的才女”。
  真没有想到,她还会经商。在我的观念里,作家和商人是不可能兼顾的。然而,报刊上就这样介绍:早在泰中建交前,她就开始把中国生产的齿轮箱引进泰国市场。她在曼谷的航运公司经销的中国齿轮箱和柴油机,占该类商品的泰国年销售量的70%以上。由于出色的商务成绩,她曾获得泰国政府颁发的金牌奖。
  前年冬天,她的作品又在我国举办的一次散文大赛中获奖。她到北京来领奖时,我第一次见到了这个陌生的女强人。她少言寡语,显得很淡漠,然而又很得体。在交谈中,她从未提及经商,只是简单地告诉我,她的一些散文曾在我国举办的“中华精短散文大赛”、“徐霞客游记奖”等赛事中获奖。
  我国已故散文家秦牧曾这样评价过她的散文:“具有女性文学的特色,感情细腻,文笔委婉,状物写照绘声绘色,抒写内心时如泣如诉,娓娓动人,独标一格。”我也有同感。
  我觉得,她那哀婉的风格,是和她苦难的童年、坎坷的人生分不开的。因为她有过那些感人至深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我望着她微垂的眼角,从多愁善感的脸色上,仿佛又看到了那片月光,那片纯洁、柔美又朦胧的月光。
  去年,马来西亚华人教师总会邀请我去讲学。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她以后,她即以泰国华文作家协会的名义,和司马攻先生等一起,邀我顺访泰国。为此,她多次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手续怎么办,下了飞机怎么走,既热情,又细微,想得特别周到。
  在曼谷的日子里,她几乎每天陪我去玩。在车上,不断地有人呼她,她也不时地用手机往外打,有时讲粤语,有时讲泰语,有时讲英语。她说:这都是谈生意的。
  一天,她请我到她家里做客。她家有两幢五层楼,一座厂房,一个仓库,还有四个女儿的四套住房。她有四辆小车,雇了三个车夫(即司机),她坐的是“奔驰”。她的房间和客厅整整占了一层楼。那客厅简直像个艺术博物馆,摆满了各种文物古董和精致的艺术品。这真使我开了眼界。用我们的老话说,她是一个超出了“百万富翁”的大资本家。
  我以惊奇的目光望着她。她说:办好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不容易的。为了推销中国生产的齿轮箱,她跑遍了泰国沿海的各个渔港和码头。就是现在,她还亲自联系业务,亲自管理自己的企业。
  谈起泰国的金融危机,她很坦然:“损失是有的,那不光是我一个人,现在大家都在想办法,难关总是能渡过的。”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那个《在月光下砌座小塔》中的女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走上自立、自强的道路。可以想象,她在商务活动中的吃苦精神和拼搏气魄。
  她一边陪我玩,一边跟我说:“我的精力,总是不够使。”是啊,一个年届花甲之年的女性,还有那么多事情。白天忙于商务,深夜悄悄写作。还担任着泰国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暨南大学台港海外华文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文联《四海》编委等等,迎来送往,社会活动还不少。真不容易啊!
  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她来送行,还提了一提包衣服要送给我。因为这次文友们送给我许多书,箱子里实在放不下。好说歹说,她还是留下了几件。表面上很淡漠,但她内心里却是那么热情又实在。这也不难理解,本来么,月光也就是阳光的反射。
  明天就要回国了,那天夜里,我久久不能入睡。望窗外,皓月当空,湄南河波光有神,水声多情,我又仿佛读着她的散文,走进她的梦里……
  月光啊,还是那片月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