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不拘一格育人才——从教育看素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3-09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迎回归话澳门

  不拘一格育人才
  ——从教育看素质
  亚明
  与经贸交流、文化交流一样,澳门的教育也有很长的历史,早在1594年,就由当时的耶稣会传教士创建了圣保禄学院,这是亚洲第一所欧洲模式的大学。虽然它仅是一座培养神职人员的学院,规模更算不上宏大,但它的课程设置丰富多彩,除神学外,哲学、数学、地理、天文、医学等学科和中文都是必修课程,学生也来自欧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因此,对促进当时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宗教和科学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此后,由于经济长期落后和政府不干预私校教育,澳门的教育事业发展缓慢。80年代初,澳门经济开始起飞,对人才的需求也显得尤为迫切,在这种情势之下,澳葡政府逐步加强了对教育的管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完善教育制度的法律和法令,加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使得澳门的教育事业步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澳门的教育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有其独特性,具体表现在:第一,多元化办学。由于政府长期没能负起兴教办学的责任,民间不得不自行设法解决社会的教育问题,因此,包括教会、工会、商会、街坊会、妇联、同乡会及慈善团体等民间机构相继办起了学校。这些自筹经费、实行自己的教学计划的私立学校,已成为澳门基本教育的主体,比如1995—1996年度的196所非高等学校中,私立学校有171所,学生人数占全澳学生总人数的90%以上。第二,多学制并存。自1835年圣保禄学院停办后到1981年以前,澳门就一直没有高等学校,学生要接受高等教育,就只能走出澳门。为了便于学生负笈外地深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多种学制。既有中国内地学制、台湾学制、香港学制,也有葡国学制,分别采用各自的教材和教学计划,也分别使用中文、英文、葡文这几种不同的教学语言,但其中采用中国学制用中文授课的学校占80%以上。第三,官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办学条件悬殊。官立学校由澳门政府开设,全部经费均由政府负责,教师享受公务员的优厚待遇,学生免交学费。私立学校除靠学费收入外,政府给予的津贴有限,因而普遍办学条件差,教师收入低,人员流失严重。
  近年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状况有所改善。澳门政府加大了对私立学校的资助,并增加了对私立学校教师的津贴。1995年,澳门开始实施7年免费教育,目前又正积极推行10年免费教育,私立学校可以选择加入免费教育网,从而使私立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据了解,1998—1999年度中,澳门政府用于免费教育的款项超过了3.6亿澳门元。
  在澳门政府的支持下,1981年3月,几位香港商人在澳门开设了东亚大学,结束了澳门长期以来没有高等教育的历史。为适应澳门过渡期发展的需要,澳门政府于1988年2月通过澳门基金会收购了东亚大学,1991年又改名为澳门大学,并重新调整了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使澳门学生成为主要的招生对象。目前,澳门大学设有7个学院、25个学士学位课程、18个硕士学位课程、5个博士学位课程,在校学生3000多人,成为澳门高等人才的重要培训场所。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自80年代以来,澳门政府还陆续开设了理工学院、高等警官学院、旅游高等培训学院等高等院校,使澳门在经济、社会转型期所需的大部分人才都能在本地得到培养。此外,澳门中华教育会、业余进修中心及一些团体机构也分别与内地的一些高等院校合作开办校外兼读课程,让在职人士可以修读学士、硕士学位。
  澳门政府为鼓励澳门学生求学,设有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就读中、小、幼私立学校的学生,如就读免费教育学校但家境困难者,可申请校服文具津贴;非免费教育学校学生,则有2000多元的学费津贴,同时也可申请校服文具津贴。在澳门或外地修读学士学位的学生,则可申请由教育暨青年司发放的大专助学金,这项助学金自1981年开始,受惠学生的人数逐年递增,1997—1998年度中受惠学生人数达2600多人。修读硕士学位的学生由澳门基金会发放奖、助学金。
  历史上,澳门曾是人才荟萃、人才辈出之地。在这历史性转变的时代,澳门需要也能够造就出许许多多高素质的新一代人才,共同创造澳门更加美好的明天。(附图片)
  在《澳门岁月》纪录片中担任领唱的澳门培正中学小学三年级学生容韵琳(右一)一露面,便成为在场嘉宾及记者眼中的明星。新华社记者 张燕辉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