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新桥——通向新世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3-07
第3版(两会专版)
专栏:两会走笔

  新桥——通向新世纪
  马利
  巧得很,3月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北京市拆除西直门旧立交桥、重建新桥的消息同时飞进千家万户。
  拆桥修桥,实属常事,却关乎着千百万北京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万众瞩目。这则消息,令人欣喜,给人启迪。
  西直门立交桥诞生在改革开放初期,论桥龄尚在青年。80年代之初,百废待兴,国家下决心投入巨资,在二环路上修建立交桥,为发展北京的经济、改善北京的交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那时,新桥横空,气宇轩昂;每小时2000辆的车流量,南来北往,畅通无阻,平添一道亮丽风景。可是,曾几何时,每小时的车流量猛增到了8000辆,每天行人流量超过20万,立交桥超载,车辆堵塞,交通拥堵,成了北京人的一块心病。每次车行这里,在埋怨桥太小的同时,深感北京的变化之大,发展之快。
  这就有了拆旧桥、建新桥的消息。这次拆桥,和以往那些拆老桥、危桥有本质的不同:拆的是落后于发展形势的好桥,建的是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新桥:双向十车道,每小时车流量1万辆,建国50周年大庆前夕,一座全新景观又将雄踞在西直门二环路上。
  一拆一建,令人万千感慨。
  小时候,妈妈做鞋,总赶不上我的脚长。一双鞋不等穿破,就因不适应长大的脚而被淘汰。妈妈总是既可惜半新的鞋子,更高兴孩子的成长。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并不为过。西直门立交桥从无到有,拆旧建新,一步一步,成为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留下的历史脚印。得知旧桥即将拆除,一群群立交桥的同龄男女,纷纷赶来摄影留念,以图成为时代变迁的见证人。当年,滕子京谪守巴陵时,百废俱兴,重修岳阳楼,嘱大文学家范仲淹写下一篇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以记之,以颂之。重修西直门立交桥,更应是一篇大笔挥写时代诗赋的好题目。
  当然,不只是拆桥建桥,看出了时代的变化。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的头脑里,观念的“桥”已不知更换了多少次。我们看问题的目光,也与往昔大不相同了。应当看到,拆旧建新的过程,是改革深化的过程,难免会有不便,会有阵痛,也难免对旧的事物有点怀恋。但是,一旦“新桥”修建起来,许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成长的过程,是对旧事物的淘汰和挣脱,也是对新事物的追求和创造。自然界里,蝉要蜕壳,蝶要羽化,而后腾飞;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弃旧”始能“图新”。
  西直门立交桥的拆建,只是首都建设的一则新闻,却为正在参加“两会”的代表和委员审议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多了一个实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