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建设安澜富裕的长江流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3-11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建设安澜富裕的长江流域
  四川省省长 宋宝瑞
  “长治”工程实施十年的主要成效和经验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自1988年实施以来,至今已整整十年,走出了一条具有长江流域特色的水土保持之路。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的原因,流域水土流失日益加剧,极大地制约着上中游地区的经济发展。1988年国务院批准将长江上游列为全国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从此,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十年来,“长治”工程全面贯彻国务院确定的“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重点突破、积极推进”的方针,工程、生物、农耕三大措施齐头并举,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万平方公里,土石方工程量14亿方,投劳13亿工日;十年来,“长治”工程的实施范围不断扩展,由上游向中游全面推进。重点防治县扩展到193个,实施治理的小流域增加到2200条,共营造水土保持林、草地3506万亩,封禁治理2399万亩,治理区林草覆盖率由22.8%上升到41.1%,荒山荒坡减少了近80%,坡耕地面积减少了40%,70%的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林地面积增加了46%。治理区的水土流失面积由65%下降到36%,流失程度也显著降低;十年“长治”为生态环境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强化领导,健全机构,是“长治”工程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
  十年来,“长治”工程得到了治理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长治”工程始终推行的是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强化流域管理,实行分级管理的项目管理体制。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办法、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确保了工程质量,保证了工程效益。
  通过十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在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四大片”及新近开辟的中游“长治”区已形成了一批各具区域特色、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防治体系和成功模式。
  抓住机遇,继往开来,再树新的“长治”丰碑
  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土保持工作历来十分重视,对长江问题极为关切。国务院最近对《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进行了批复,把长江上中游地区列为“规划优先实施的重点地区”,把水土流失治理作为“重点工程”。
  “长治”区的各级领导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负总责,把水土保持工作真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水土保持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搞好规划,明确目标;确保治理资金足额及时到位,采取更多有效的政策措施调动群众投身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稳定和加强水土保持机构,全面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力度,从根本上遏制人为水土流失日益加剧的趋势,坚持综合治理,加大开发力度,把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同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充分开发山地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同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