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女孩·母亲·未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3-11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

  女孩·母亲·未来
  张彦红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县白云乡。
  广西北部的这片九万大山,依然是山高林密,雾锁云封。1988年,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以下简称儿基金)考察组一行来到这里,得知白云乡7000多名瑶族妇女,解放几十年竟没有出过一个小学毕业生,考察组所有人的心无不震颤,设立瑶族女童班的设想由此一举变成现实。也正是从瑶族女童班这50个女孩的脚下,为中国千千万万失学女童重返校园,为了无数未来的母亲不再贫困和愚昧,一项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壮举,一项关系妇女发展、民族兴衰的伟业———“春蕾计划”,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
  截至1997年底,“春蕾计划”已累计募集捐款2亿多元,救助失学女童60多万人次,15万人完成小学学业。
  300元钱,对于繁华都市里的小康之家,也许真的算不上什么。可在贫困地区的孩子眼里,却已近似天文数字,而这正是儿基金规定的对于一个失学女童一年的资助标准。这300元钱怎么用,儿基金有详细的规定:学杂费两学期共40元,课本费两学期共40元,文具用品两学期共20元,服装被褥补助费两学期共30元,卫生保健补助费两学期共10元,伙食补助费两学期共160元。
  开展乡土实用技术培训正是“春蕾计划”的一大特色。早在“春蕾计划”实施之初,儿基金就明确规定,每一个女童班的2万元经费中有5000元是科技培训费。1997年,儿基金又特别设立近200万元的“春蕾计划”实用技术培训专项基金,鼓励各地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春蕾”职业初中班、小学毕业后1年职业技术教育女童班、短期非学历的职业教育培训等形式,使更多的“春蕾”学生有出路。尤其希望各地依托学校创办起农场性质的培训基地,并以小额信贷的方式,使每个学生毕业后都能开展起自己的创收项目。
  可以说,将“春蕾计划”与农村教育转轨相结合,与科技扶贫相结合不仅是越来越高的呼声,而且在很多地区已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