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相约新世纪——部分全国政协委员谈跨世纪的文化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3-12
第9版()
专栏:

  相约
  新世纪
  ——部分全国政协委员谈跨世纪的文化建设
  本报记者 李舫
  对于今年的“两会”来说,恐怕最令人关注的就是跨世纪的问题。今天,生生不息的文化像一条奔腾汹涌的河流,将我们带到了二十一世纪的门槛前。二十世纪,一个让我们留恋不已的世纪已经临近它的尾声,另一个伟大的新世纪正日益迫近。那么,在新旧世纪之交,肩负着历史使命和人民重托的全国政协委员们都在想些什么呢?
  “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全国政协委员、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叶廷芳毫不犹豫地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常常局限于农业文化形态。而下一个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的观念要转变到新的文化形态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讲得较多的一个问题是东西文化的交流,有交流就会有碰撞,不能因为有碰撞就闭关锁国。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借鉴和吸收西方文明中的精粹。”
  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则表示了他的疑惑:“跨世纪问题是未来学的课题,对此作出任何预测都是要冒风险的。”他对那些试图重写文学史并将鲁迅、巴金、曹禺等文学大师当作碍眼的“老石头”搬走的年轻人感到深深的忧虑。“况且,所谓的世纪之交并不意味着有一条天然的、鲜明的鸿沟。任何文化形式都是有传承的,不能说我们昨天是在二十世纪的文化中,今天就一下子跳到二十一世纪的文化中。任何创新都是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
  利用别人吃饭的时间来读书和创作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锲坚决地认为“稳定的社会氛围”是一切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石。回顾自己的经历,这位曾经当过二十年右派的作家感喟不已:“现在是几百年、几千年难遇的大好时光,政通人和,百业俱兴。我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深感这几年是历史上进行文艺创作的最好时期。”谈及跨世纪文化建设的问题,他试图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唐宋名篇诗词朗诵会”来诠释他的观点:“这场朗诵会,是将我国古典主义文学名著、现当代的乐曲和声情并茂的朗诵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据说这一活动刚有创意的时候,主办者顾虑重重,深怕曲高和寡。没想到,这种形式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观众和专家的热烈欢迎和一致赞扬,江总书记和李岚清副总理也兴高采烈地同观众们一起欣赏演出,并对此给予高度的评价。春节期间朗诵会场场爆满,许多买不到票的观众为看到演出,在瑟瑟寒风中等退票,有人最后不得不怅然离去,那情景真是让人感动不已。这生动地说明,真正好的、高水平的文艺作品不是曲高和寡,而是曲高和众。”
  “如果将社会历史的发展比喻成奔流不息的大河的话,那么文化工作者就应该做那个站在涛头浪尖上‘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弄潮儿。”听民进中央常委、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李前宽委员的谈话就像身临他的那些大手笔的电影作品《开国大典》、《重庆谈判》一样,令人胸中豪气顿生。“朱镕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虽然对文化艺术只提及寥寥几十个字,但的确字字千钧。”李导演认为,文化的功能有许多:审美、认识、教育、娱乐,但是归根结底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对人类来说,文化存在的形式是如此冷静而迅捷地变化着,有许多问题我们至今仍无法回答,任何关于人类的历史、存在、观念和意义的审视、论争和阐释,都必然以文化的方式体现出来。七十一岁高龄的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出语不凡,切中肯綮:“在新旧世纪的交接点上,我们有理由、更有必要回首以往的历史和文化,反思那些曾经使我们民族赓续绵延、薪火相传的文化精神,思考跨世纪的文化建设,这对于塑造整个民族的人文精神、审美人格、道德情操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文化的张力是无穷的,每一种文化样式都对应着一种生命节奏。”戏剧家魏明伦快人快语。这位携着《中国公主杜兰朵》闯进北京从而着实地“火”了一把的“鬼才”对文化颇有一番见解:“跨世纪的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文化工作者之间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克服队伍的青黄不接对文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老漫画家毕克官的质问让人一惊:“萧乾、冰心、钱钟书的逝世是我们国家的巨大损失。在下个世纪,我们还会培养出这样的文化大师吗?”
  文化的涵义是非常丰富的,它不是狭隘的“小文化”,甚至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大文化”,跨世纪的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它包括文学、艺术、人才教育、国民素质等等。“在这种意义上,我们的教育投资同样存在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国家版权局版权司司长常城将文化这个概念的外延放得很宽,“我们的政府将科教兴国作为我们社会发展、经济腾飞的根本出路,这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举措。必须对科技和教育给予科学的、高起点的、经常的、定期的倾斜和投入。”同时,他认为,我们的教育体制在很多方面都值得商榷,比如,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矛盾。
  在文化传媒这个领域里拼搏了三十几年的原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又别有一番感受在心头:“未来的世纪应该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文化知识日新月异的世纪。卫星技术和数字技术使人类的知识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彻底刷新了以文字为知识的主要传播手段的时代。卫星传输技术以速度快、覆盖面广、打破区域界限等特点尽领风骚。九十年代,数字技术、卫星技术和计算机的结合,信息高速公路等的出现使我们的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观点——未来的世纪将是信息的世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