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电视剧拍卖 请测准水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3-12
第9版()
专栏:

  电视剧拍卖
  请测准水温
  张学军
  1998年秋,北京影像出版社推出的电视剧《今夜无风》拍卖,在中国文化市场火了一把。当天的拍卖会现场是高朋满座,热热闹闹,最后以净赚一百多万圆满收场。之后有人评说影像出版社有眼光,有想法———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有人说他们纯属为了炒作,买主其实是“托儿”。可不管怎么说,《今夜无风》的拍卖是今夜有风,不但引起了媒体和同行的关注,而且投入有了可观的回报。
  在《今夜无风》拍卖之后,陆续有两三家影视公司找到了《今夜无风》委托拍卖行中鸿信拍卖行,询问拍卖事宜。西安华圣影视公司找到了中鸿信,他们想赶在第七届上海电视节期间拍卖二十集电视连续剧《钟艳的故事》。目的一是想早点收回成本,二是想借机宣传,使公司在上海电视节上提高知名度。但他们到上海之后,发现自己的准备工作做得并不充分,因而放弃了原计划。华圣影视公司的老总郑旭光说,这是由于担心时间仓促,买主对该戏价值认识不足,在拍卖场上不肯出手。原来去一家一家电视台跑发行,效果并不错,而现在换一种方式说不定还适得其反。在此之后据中鸿信副总经理介绍,还有好几家影视公司向他们寻问过拍卖事宜,但都不了了之。
  前不久在北京举行了电视剧《七十二天宰相》的拍卖会。当天卖家起价是三百万元人民币。拍卖会开始时,场内观众倒是不少,但拍卖槌敲了三下,无人应答。到现场的几位文化生意人都是缄默不语。拍卖结束后卖主宣称底下有人有意商谈,只是认为起价太高,所以更想私下接洽,于是草草收场。
  自我国电视剧拍卖市场出现以来,有拍成的,有流标的,有亏的,有赚的,都在情理之中,但有些问题需要买家、卖家、观众注意。
  拍卖成功与否与拍卖动机及市场调研有着直接的关系。
  拍卖电视剧的动机和目的可归为三类。一种是电视剧确实不错,有市场,为了卖得更好,所以选择了公开竞拍。另一种是由于制作者想及早收回成本,赚笔钱,但片子可能一般,因此想借拍卖图侥幸。还有一种就是为了扬名,寻求炒作效应。
  九十年代,在中国,影视作品已变成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文化消费商品。这种商品首先得是产品,其次还得有人买。假如只是产品,而没人愿意购买,就不能称其为商品。其实许多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也就是说要想拍卖成功,首先得产品过硬,当然也并不一定非是什么传世之作,只要能投市场所好,让买家认为有利可图。其次必须有许多商家关注,得有人参与竞买。因此,在拍卖自己的作品之前,心中一定得有底,预测好市场,了解能有几家真正的有意购买者,而且应考虑最下线的结果是什么。再次要有宣传、公关的本领。今天,无论是商家是读者还是观众其实都有一定思考力和判断力。有的影视公司急功近利,感觉这是一个“各领风骚”的年头儿,别人能火,我也想火一把,结果片子还没定好位,就急着找媒体推销。殊不知宣传和作品本身应当门当户对,宣传的作品必须有一个起码的水准才行。
  如今中国观众经过一些市场经验之后,胃口已相应提高,品位多少都有变化。观众和买家是水,影视制作者、拍卖者是鱼,想要在水中游好,就必须先测好水温,适应水温的变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