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舞台需要营业演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3-12
第10版(舞台屏幕·文化市场)
专栏:旁观者说

  舞台需要营业演出
  尹深
  戏曲艺术走过八十年代初期的辉煌后,一步步跌入低谷,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舞台缺乏新创业务演出戏,不能不说是极为重要的原因。
  少了或没了业务演出戏,舞台上只能是“老戏老演,老演老戏”,“演员演着没劲,观众看着泄气”。加上放宽搞活后,各种门类的艺术形式千方百计“抢摊占位”,着实令人眼花缭乱。戏曲这个古老的艺术只能来上人们早已熟悉的那么几招儿,只演那么几出老得掉牙的旧戏,便只能望“市”(场)兴叹了。
  戏曲舞台也有苦衷:缺乏新创业务演出戏。
  所谓业务演出戏,就是剧团平时营业性演出的剧目。有的地方又叫“饭碗戏”。
  这样的戏少了,剧团的饭也就少了;这样的戏没了,剧团便没了饭吃。
  其实业务演出戏不一定有多深的立意,也不一定有太大的教育意义。但演起来必须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也就是说必须有“戏”。戏而无“戏”,也便没了戏。这是常识。然而,即使是常识,有时也不被有些人认识;或认识了而不在意它。没“戏”的戏,即使立意再深,教育意义再大,观众也不会喜欢它。观众要看的是“戏”。在看戏的同时,接受教育或启迪。“寓教于乐”,这又是一个被有些人忽视了的常识。
  领导不满意很难搬上舞台,专家不满意便不能得奖,观众不满意便没票房收入。
  因此戏曲编剧大量流失,或改换门庭,“卖身投靠”;或“阳奉阴违”,身在曹营心在汉;或干脆投笔“从戎”,置身事外……真正从一而终痴情于戏曲艺术创作的已经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了。
  一剧之本的创作者少了,无疑使本已不景气的戏曲雪上加霜。
  戏曲界的老前辈李笠翁,在论戏论文章的写作时说过:“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写文章写戏应有“主脑”,排戏、演戏也应该有个“主脑”。市场经济下,市场便是“主脑”,观众便是“上帝”。没了市场,得罪了“上帝”,剧团便没了饭吃,几十万、上百万的演职员便要饿肚子。
  研究市场,研究“上帝”,编剧多编些,导演多导些,演员多演些深受观众欢迎的业务演出戏。因为市场需要、观众欢迎业务演出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