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大野山花自精神——访味无味斋主人郭怡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3-12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

  大野山花自精神
  ——访味无味斋主人郭怡孮
  剑武
  郭怡孮没有斋号,这在中国画界是不多见的。但他有一方印章为“味无味斋”,且大有来历。
  这方印章的作者是一代书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文革”前夕,郭怡孮随父亲郭味蕖先生逛北京琉璃厂。有朋友向郭味蕖先生推荐这方印章。郭味蕖先生不惜以二百元得之,因为印章出自大家之手,其内容又契合自己的艺术追求:不惜自否而前行。
  回到家,郭怡孮向父亲求索这方印章,因为:子承父业,贵在精神一致,而非亦步亦趋。儿子的志向远大,郭味蕖先生慨然予之。
  郭味蕖先生是当代屈指可数的学者型画家之一,也是当代花鸟画的开拓者之一。他提出的“理论修养、生活实践与技法训练三轨同步”精要地概括了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要点,而他关于花鸟画如何开拓的思路———“山水与花鸟相结合、工笔与写意相结合、泼墨与重彩相结合、白描与点染相结合”,不仅是花鸟画创作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一条捷径,也为中国画整体的创新开辟了一片新天地。郭怡孮说,父亲是在综观中国画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这一思路的。把各种成法综合调动起来,可尽精微,可致远大。因此,我依然遵循着这一思路,以深化父亲提出的这个大课题。当然,时代的不同,个人学养、积累、爱好的差别,也使我的创作与父亲的创作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郭氏父子创作之间的这种距离既可以说是郭怡孮站在父亲的肩头上,绵延拓展;也可以说是郭怡孮立足于中国花鸟画的上千年传统,为当代花鸟画寻找出路。他把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庸精神和现代精神生活的多变性、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特征和现代审美情趣的多元性处理在同一层面上,既摹写又表现,既外张又内潜,从而使他的作品出现一种气势的明确性与内涵的丰富性的和谐统一。
  从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中,郭怡孮找到了借用之力。令人玩味的是郭怡孮没有把自己的注意力过多过久地停留在西方现代艺术语言的借鉴上,更没有如多数同龄人一样把冥思苦想的结果放置在一些艺术语词的锤炼中。他知道他们这一辈人的致命弱点:先天的理论准备不够。他首先在理论上谋求突破,相继提出了“画家学者化”、“寻根意识与全球意识并进”、“创立新程式”、“大花鸟精神”等主张。
  依托于传统,在传统的空白地带开拓,在传统的薄弱环节突破,使郭怡孮的创作既能少走弯路,又能另辟蹊径;着眼于思维方式的变化,而不着眼于思维对象的变化,使郭怡孮作品体现的哲理不是依赖于题材选择而产生的哲理趣味,而是得力于题材处理而产生的哲理意味,其间的深度之别是不言而喻的。在自然中陶冶自己的精神气质,是一个造型艺术家的基本功;在自然中寻找属于一个时代的品位,则是一个艺术大家的使命。郭怡孮找到了“大野山花”,这才有他笔下的新奇意境、灵动笔墨、温馨色彩、浑然的整体感与装饰趣味,这才有了他区别于前人花鸟画的雄强与区别于今人花鸟画的内在。
  郭怡孮告诉我,此后,他将启用“味无味斋”。“此前,所以不敢如此,总觉得‘味无味’是一个通过奋斗也不一定能及的高度,今天才认识到,超越前人主要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有起点而无终点的追求。”(附图片)
  味无味斋 齐白石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