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治国安邦的重大举措——代表、委员谈修改宪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3-11
第1版(要闻)
专栏:两会聚焦

  治国安邦的重大举措
  ——代表、委员谈修改宪法
  本报记者 傅旭 杨明方
  修改宪法,是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谈起这次修宪,出席“两会”的代表和委员可谓众口一词:这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治国安邦的重大举措,合乎国情,顺乎民意。
  意义重大 体现民主
  这次宪法修改的内容并不多,细心的代表作了精确的统计,总共326个字,但意义非比寻常。
  代表、委员认为,这次修宪将党的十五大精神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把党的意志变成国家意志,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体现了党中央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决心,对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说,这次修宪步骤稳妥,充分体现了民主。作为民建中央主席,他对此深有感触。中共十五大后,民建曾向中共中央提出过修宪的建议,中共中央及时作了答复,表示要认真考虑并研究他们的建议。成思危说:“这次修宪完全符合全国人民的意愿。”
  明确了邓小平理论的宪法地位
  对于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写进宪法,不少代表、委员认为,这是对我国改革开放道路的肯定,表明我国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决心。
  政协委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宋林飞认为,这不仅仅是肯定邓小平同志个人的理论贡献,而且肯定了20年来我们党所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质上是把“改革、开放、发展、稳定”这八个大字写进了宪法。它将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发挥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韩振国是来自河北省唐山市半壁店村的代表。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半壁店从一个穷村,发展到今天一年实现利税上亿元的富裕村,就是按照邓小平理论,大胆解放思想,艰苦奋斗干出来的。他表示,我们农民对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写进宪法举双手赞成。
  将依法治国上升为宪法原则
  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次修宪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代表和委员们认为,这是关系国家发展方向和性质的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之一,理应写入宪法。
  人大代表、湖北省随州市委书记蒋昌忠说,将依法治国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为党领导人民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供了法律保障。他说,几千年来,漫长的封建社会深深地打上了“人治”的烙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努力在向法治的轨道迈进,但“人治”与“法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权大”还是“法大”的矛盾始终没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现在明确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非公有制经济有了宪法保障
  人大代表、湖北省武汉红桃K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谢圣明,谈起修宪格外激动。去年“两会”上,谢圣明曾领衔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补充进宪法的议案》。在今年的宪法修正草案中,恰恰包括了这部分内容。在国家的根本大法中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宪法的保障。作为一名来自非公有制经济的人大代表,谢圣明对此由衷地感到振奋!
  一些代表、委员在发言中说,把非公有制经济界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社会地位的提升,有利于解除部分人的后顾之忧,必将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维护宪法权威 保障宪法实施
  要真正做到依法治国,就必须维护宪法的权威,保证宪法的实施,但在实际生活中距此还有较大差距。
  代表、委员们认为,在生活中,宪法的权威还没有得到完全体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极少数干部公然置宪法和法律于不顾,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执法犯法。
  人大代表、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李学斌建议,要借助这次修宪的有利时机,向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宣传普及宪法知识;建立健全保障宪法实施的法律体系,把宪法的一系列原则性规定通过立法落到实处;加强执法工作,推进依法治国方略。
  代表、委员们认为,通过这次修改,宪法将更加完备,更加符合实际,有利于维护宪法的权威,更好地发挥宪法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