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寻找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支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3-13
第7版(学术动态)
专栏:

  寻找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支点
  □蔡昉
  公认最早讨论发展问题的经济学家是亚当·斯密。然而现代意义上的发展经济学,实际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出现并不断发展成为一门重要经济学分支的。也就是说,发展经济学探讨的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的问题。事实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政策,的的确确颇受这些理论或其中某种理论的影响。
  中国对外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引进的速度也是惊人的。发展经济学一度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青睐。然而对于这种种发展经济学理论及其政策主张,我们有的学者通常很随意地全盘接受,另一些学者又很轻率地予以否定。而且从热衷倡导到急忙放弃也显得过于行色匆匆。因而,这种追赶时髦式的引进和批判,都始终不能回答究竟发展经济学在何种程度上有其对中国实践的借鉴意义,又是在哪个方面与中国的实践不甚相关。近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胡必亮撰写的《发展理论与中国》,不是那种轻易接受或随便放弃的著作。这本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发展理论中关于“农业发展”、“劳动力转移”、“二元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工业化战略”、“灰色区域”、“城乡联系”等学说,并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密切结合,一方面借鉴其分析方法,另一方面检验其实际适用性,从而赋予了这些或新或旧的理论与政策以新的生命力或存在的价值。
  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我认为作者在这本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作为一个发展理论的后来者,怎样面对形形色色的理论,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这本书的特色就在于,把各种理论在应用于中国实践时所显示出来的缺陷都充分揭示出来。一方面用中国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理论丰富发展经济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不同发展理论学说之间的互补性并尝试形成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进而力求为实现我国城乡的协调发展提供一个理论支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