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生存的选择——巴西环保见闻(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3-14
第6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生存的选择
  ——巴西环保见闻(下)
  人民日报代表团
  当我们漫步伊瓜苏公园,看到的是艳丽的禽鸟在翠林自由飞翔;胆小的松鼠跳跃于林间草地与游人亲密相伴;穿山甲招摇过市不再隐匿躲藏……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令人难忘。可是,为保护这片原始植被,巴西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出了多大的努力!70年代巴西与巴拉圭两国在伊瓜苏瀑布上游兴建伊泰普水电站时,为了保存这片珍贵原始森林和生活在这里的珍奇动植物,派出专家小组对各种方案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就在电站水库蓄水前,各个工作小组还划着小船到处搜索、抢救那些濒危的动物,抢救了一批植物种子。近年来,政府又通过立法严禁各种有可能危害环境的活动,如规定国家公园对公众开放的地区不得超过园区面积的5%,在公园内进行第三产业活动必须经过审批,并承担环保责任,每周一静园一天等。去年年底,当地民众发现有的农场主偷偷地在国家公园附近垦荒种地,便立即报告国家环境保护局,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制止这类有损于生态环境的生产活动。
  说起保护生态环境,不能不提到世界现存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孙热带雨林。巴西境内的亚马孙雨林有560万平方公里,覆盖了全国的大半壁江山。我们从马瑙斯市乘船沿着亚马孙河缓缓进入雨林深处,只见遮天蔽日的树藤半淹在河水中,顽强地生存着,竞争着。船行过处,时而出现一片光秃秃的沙地,烧焦的树干孤零零地挺立着。船上导游告诉我们,别看这里雨水多,河床深,空气潮湿,亚马孙生存最大的威胁却来自于森林大火,每年近2万平方公里的森林在熊熊火焰中付诸一炬。
  亚马孙森林火灾主要来自当地民众传统的粗放式生产方式。长期以来,当地居民为进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习惯于放一把火烧掉树、藤,开辟出农田或牧场。岂不知,放火烧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不仅地种不好,而且无情大火使千年古林不再复生,在满目青绿的森林中留下了块块疤痕。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满足当地居民生活需要,两者协调发展,成为亚马孙地区最大的挑战。
  经过多年的摸索,巴西政府终于意识到,保护环境的关键是需要得到社会和当地居民的支持。现在巴西政府在亚马孙地区推广了一种叫做“采伐林保留地”模式,即划出一片地区供当地居民采伐林木,开垦农田所用,政府投资为居民提供交通、通信、公共市政等基础设施,当地居民则同政府签约,按照事先拟定的伐木和种植计划进行生产,同时承担起保护和监督这片林区的责任。这种由政府与当地社会的居民共同管理林区的模式收到很好效果,已在全国广泛推广。
  动员民众自觉地参与保护环境,主要是靠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我们在马瑙斯参观的“亚马孙动植物园”,就是当地政府为普及环保知识而新设的场所。这里饲养了亚马孙地区上百种动物,还有数公顷的原始森林,供游人参观。有趣的是,园内的导游却是那些中、小学生。他们佩戴着动植物园标志的胸章,带着游客在园内,走一路,讲解一路。这些学生由当地学校轮流组织来这里轮训一个月。他们听取园区技术员详细介绍亚马孙动植物的知识,课后则由学生自己充当义务导游,在实践中巩固课堂上的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这个动植物园开办后,不仅接待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代热爱亚马孙的年轻人。
  当我们走出亚马孙动植物园时已是夕照时分,远处墨绿色的亚马孙原始大森林在落日的余晖下越发显得生意盎然。我们忽然领悟到,身边这位稚气未退的导游少年,将是这片原始大森林的新主人。培养一代具有环保意识的新人,那才是亚马孙可持续发展战略获得成功的保障。(附图片)
  图为巴西首都直插蓝天的国会大厦,四周环境秀丽,草坪翠绿。本报记者陈特安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