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激发公共消费品需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3-09
第9版(理论)
专栏: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激发公共消费品需求
  罗精奋
  内容提要:根据国际和国内变化了的经济形势,去年初我国及时作出了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大决策,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配套的货币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从去年第四季度起,这些措施就初见成效。现在看来,不仅今年还应继续执行这一方针,而且还将坚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为了更自觉有效地执行这一方针,有必要从理论上搞清楚诸如积极的财政政策会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基础设施投资增加而城乡居民个人消费仍然上不去,会不会破坏经济的良性循环等疑问。
  在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去年8月份,国家增发了一千亿元财政债券,由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认购,将银行过多的存款转为财政的经济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加强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乡电网、生态环境、市政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这种做法使国家财政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增加,虽然扩大了财政赤字,但与由于财政预算经常性项目收支不平衡,向银行透支借款、增发国债而发生的赤字,在性质上、内涵上完全不同。入不敷出造成的赤字,是在预算执行中将财政资金消耗掉了,是硬缺口,必须由未来岁月扩大税收,增加财政收入予以弥补。用于经济建设而发生的赤字,则转化成为以各种基础设施的形式而存在的实物性国有资产。资产的存在形态发生变化,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实物形态,但其价值总量没有消失或减少;如果国债到期需要偿还,届时又面临财政收支拮据,那么至少可用转让或拍卖这部分国有资产来抵付。因此,只要运用得当,这种赤字是不会带来什么实质性危险的。
  通过发行国债筹措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后把取得的收益累积起来,或者将有的工程整体地或部分地租赁、出售给法人企业和私人经营,或者采取股票上市、股权转让等方式,将其返回的所得资金滚动使用,又能再度投入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这样,使法人企业和私人不愿意投资建设或难以筹措到足够资金开工建设的某些基础设施,得以适当超前发展,避免出现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这是国际经验证明了的成功做法,也可以成为我国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途径,似有必要作为一种制度,进行推广并长期坚持下去。比如港口建设,政府投资兴建港区、疏浚航道,将码头和泊位出租,租期二十年或五十年,码头上的设施和机具,由经营者投资配置。从而使政府的初始投资大量减少,并能获得可观的租赁收入,用以再投入。还可以设想,政府资金从财政预算中分列出来,设立独立账户,同时也可考虑委托几家控股公司负责筹划。这样做,不仅可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而且有利于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行统一规划,瞻前顾后,合理布局,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建设;有利于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将社会效益目标与商业收益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资金不断地周转,实现投资的良性循环。此外,还有利于促进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扩大政府采购的领域和范围。
  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不会破坏经济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某些“生产过剩”现象,社会需求不足,大多数商品供大于求,不少企业开工不足,生产能力闲置,库存积压增加,矛盾突出。人们在努力寻求消费热点的过程中,往往把注意力着重放在住宅和汽车上。但目前住宅商品化、分配货币化尚处于起步阶段;汽车进入家庭并普及化,从全社会看,受汽油供给、道路开拓、停车场地建设、交通安全、环境保护等制约,也一时难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住宅是一种重要商品,我国的潜在市场非常大。住宅业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建材业发展,还可以带动装饰业、家具业、家用电器业等发展。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只有九平方米,其中居住面积在四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户有四百五十万户。改善居住条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所以住宅市场前景看好。应当针对住宅商品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创造条件,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使其稳步发展。
  在西方发达国家,居民消费是促进生产的强大力量。例如,1995年加拿大消费率为79.5%,美国消费率为83.7%。这些国家除了大力发展住宅和私人汽车外,其日常消费品的消耗量也是很大的,并成为长期起作用的经济增长亮点。这与其居民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有关。西方发达国家居民特别是众多的中产者,消费品更新非常快,不像我国大多数城乡居民那样,生活用品旧了、破了、坏了,不能再修复时才换新的,而是一旦生活消费品款式过时,市场上有新颖的时髦商品出现,或者爱好和兴趣发生转移,即使现用的消费品的性能尚好,不影响使用,也往往换旧购新;有的耐用消费品,维修费用尤其人工费用昂贵,不如弃旧置新;有的内衣和小商品,甚至是一次性的,用了就扔。这种更新,在我们看来近乎是一种奢侈和浪费。但西方发达国家则倡导这种快速消费,以刺激生产发展。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宜倡导快速消费,而应当提倡勤俭节约的美德,在此前提下,尽量使人民群众生活方面的追求得到满足,并不断有所提高。不过,西方国家积极发展日常消费品、促进经济增长的做法,对我们是有借鉴价值的。我国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居民多方面的需要,今后的生活消费品将多层次地发展,期望出现排浪式的消费热点,可能是不现实的。同时,还应当看到,我国农村还有数以千万计的尚未脱贫人口,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五百七十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需再就业的近五百万人,这一群体生活困难,要千方百计安排好。这也说明像我们这样的国家,生产力还没有达到发达阶段,社会并不富裕,因此不必激励和动员居民过度消费。如果一些城乡居民在家庭生活不断有所改善的情况下,自愿延期消费,就能够把部分收入转为储蓄,提高全社会的储蓄率,使消费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这对我们这样一个建设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件大好事。我们这样做与改革开放前“短缺”经济时期老百姓勒紧裤腰带,用压抑和牺牲居民消费,强制实现高积累相比,是完全不相同的两条建设路子。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不断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一般地说,消费品是社会的最终消费,发展消费品生产能够启动消费品市场,以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要;搞建设、上项目,消耗的则是投资品,属于中间消费,启动的是投资品市场。有的人认为,如果建设规模加大了,将会抑制居民消费,发展消费品生产不利于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然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居民消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人消费品,比如用于吃、穿、用、住(住宅)、行(汽车、摩托车)等;另一类是公共消费品。现在往往一讲消费,就将注意点放在个人消费品上,以为只有大力发展个人消费品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其实,公共消费品,比如,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热、休闲、旅游等公共设施是否发达、完善、便捷、廉价,阳光、大气、水资源等生存环境是否优质、充足,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十分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这种消费恰恰长期被人们所忽视,特别是被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国家所忽视,致使这些设施成为经济建设的“瓶颈”,甚至到了环境遭到破坏、污染十分严重的工业化后期才提到议事日程。
  经过二十年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正在接近于小康水平。现在,我国大多数居民在吃、穿、用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有所缩小,而公共消费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相当大,或者说,这方面差距要比吃、穿、用方面差距大得多。近来有人惊呼我国已进入“过剩经济”时代,其实从公共消费品供给的情况看,依然是“短缺”的,而且这一“短缺”将长期难以摆脱。我国这次增发财政债券,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兴建的工程中,相当大的部分是属于公共设施项目和环境保护项目,是公共消费品。这些项目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将有利于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利于在这方面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近几十年来花大力气发展公共消费品,这是值得我国借鉴的。因此,我们既要大力增加个人消费品,同时,又要十分重视并积极发展公共消费品。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从社会财富上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要举措
  我国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步骤,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或者说三大步。第一阶段是在经济总量上赶上,即国内生产总值大体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当。第二阶段是在人均经济水平上赶上,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二亿人口的大国显得尤为重要。从现在算起,这两大步或许要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分别要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和二十一世纪末才能实现。但即使到那时,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力及其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准仍将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拥有巨大的社会财富,这是资本主义世界用上百年甚至二三百年以上的时间积累起来的。所以,第三阶段是在社会财富的人均占有量上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社会财富中相当大的部分是凝聚在基础设施等建筑物上和社会资源上。
  我国底子薄,虽然1978年以来经济总量以年均增长9.8%的奇迹般的速度迅猛发展,比同期西方发达国家高出七点三个百分点,但是新创造的经济总量的绝对额毕竟远远不及美、日等国。比如,就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来说,目前美国比我国高出近七倍,若美国按年均增长2.5%的速度计算,我国按7%的速度计算,那么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赶上美国。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新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社会财富积累起来的数量并不多。如果加上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资源方面的因素,这个差距就更大了。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指人们十分热心建设的机场、港口、码头、道路等,广义地说,还包括涵养水源、根治荒漠、治理江河湖泊、营造森林、增加植被、净化空气等。十分明显,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也正是从社会财富上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要举措。仅以环境污染为例,据世界银行专家估计,我国全年因环境污染而损失的社会财富约相当于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的8%。可见,这方面的举措对积累社会财富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前所述,基础设施的增加对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其意义不亚于食品、衣着和日常生活用品等消费品的增加,而且这也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方面。所以,应将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提到新的高度来认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