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捉一捉“钱串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3-09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捉一捉“钱串子”
  宋光茂
  钱串子本是一种生活在墙角等潮湿地方的节肢动物,它由许多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有一对细长的脚,触角很长。无奈,现在“钱串子”却钻进了工程项目中,把一些工程“咬”成了“豆腐渣”。前不久坍塌的重庆綦江彩虹桥事件中,就捉出了不少的“钱串子”。
  大凡“豆腐渣”工程,莫不有“钱串子”在咬工程的墙角。君不见,工程立项后,层层转包,环环“想抠”(相扣),每多一个环节,工程款项就被抠去一块,到最终的施工单位,款项所剩无几。据介绍,施工单位只拿到工程款的1/3是家常便饭。不得已,施工单位就在材料和工时上打主意,从而炮制出一座座“豆腐渣”。正如民谣所言:“上环吃下环,末环吃材料,最终留隐患。”
  就像钱串子由许多环节构成一样,“豆腐渣”工程里的“钱串子”也往往环环相通、节节相连。下环一般是上环“靠得住”的人,要么沾亲带故,要么狐朋狗友。当然,上环也有“走眼”的情况,把项目转包给了“没有良心”的人,当他把“细长的脚”伸下去的时候,就被告发捉住了。不过,没有被捉的肯定也还不少。现在就像对工程质量隐患需要进行检查一样,有必要对“钱串子”进行捕捉。否则,我们的“百年大计”工程不知何时又将重现“彩虹桥”的悲剧。
  一旦捉了“钱串子”,就应该依法惩治,轻鞭薄杖,解解疼痒,产生不了儆百之效。中国古代,曾有对大江大河治理工程中贪赃枉法者,上追三代之惩律。在当今一人犯罪一人当的文明社会,这种做法不可效颦,但其从严惩处的精神值得借鉴。
  当然,捉一捉“钱串子”,毕竟是亡羊补牢。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真正把招投标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和施工监理制落到实处,消除层层转包、层层剥皮的机会,让“钱串子”没有生存的环境,才是治理“钱串子”与“豆腐渣”工程的长久之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