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1503亿财政赤字引出的话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3-15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头条竞赛

  1503亿财政赤字引出的话题
  本报记者 李建兴
  ●会不会引起政府债务危机?
  ●会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会不会产生“挤出效应”?
  今年我国政府仍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债务和赤字规模还将有所扩大,财政赤字预算为1503亿元。这是否会引起政府的债务危机?是否会引发通货膨胀?增加政府投资会不会对企业和民营部门产生“挤出效应”?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财政部有关负责人。
  问:今年为何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答:纵观1999年国际经济形势,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放慢,国际贸易环境更加趋紧,因此,扩大出口会更加困难。再从国内情况看,我国经济经历了20年的高速增长,市场供求关系已发生很大变化,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需求的制约,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低迷,这些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在短期内难以有较大的改观,而且国内需求的启动还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今年中央财政支出规模减下来,将影响去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很难保持今年经济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压力很大,并且灾后重建、水利建设和水毁工程的修复任务非常艰巨。因此,无论是从国际经济环境,还是从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需要出发,都要求今年继续实行以增发国债、扩大支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否则,就不能缓解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压力,就难以实现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
  问:债务和赤字规模的扩大会不会引起政府债务危机?
  答:从目前情况看,债务和赤字规模的扩大,仍属可承受范围,引发政府债务危机的疑虑是不必要的。首先,在债务规模方面,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是国债余额占当年GDP的比重为60%,赤字占GDP的比重为3%。1997年,我国中央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为8.1%,1998年约为9.9%,1999年约为10%。1997年,我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1.5%,1998年约为2.2%,1999年约为1.7%,均低于国际警戒线。其次,从金融市场的应债能力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呈偏松状况,认购国债的能力较强。第三,从我国现有国债的期限结构来看,现有的国债期限分布于一至十年,而且本息偿还规模分布较为均衡,长短期搭配基本合理,不会形成个别年份集中兑付的压力。最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这是中央财政偿还债务的最基本保证,也是我国不会引发政府债务危机最基本的判断依据。
  问:债务和赤字规模扩大,是否会引发通货膨胀?
  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虽然扩大一些,但并不会导致货币超量发行。近两年,我国银行存贷款差额较大,向商业银行发行一些长期国债,将一部分储蓄转化为投资,不仅不会导致货币过量发行,而且也有利于提高银行资金运营效益;与此同时,国内市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丰富,工业消费品充裕,物价价位较低,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问:发行国债、增加政府投资会不会对企业和民营部门产生“挤出效应”?
  答:所谓投资的挤出效应,一般是指由于政府增加对某些领域的投资而导致企业和民营部门对这些领域投资减少的效应,即政府的投资“挤出”了企业和民营部门的投资。而我国政府发行国债筹集的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公共服务性的基础设施方面,并注意把握财政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措施的配套实施,相信可以较好地避免“挤出效应”。第一,从当前的经济环境看,企业投资意愿不足,商业银行资金存贷差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央财政向商业银行发行国债,将过高的储蓄转化为投资,加大对企业和民营部门不愿涉及的投资领域即基础设施的投入,不仅不会从投资来源上对企业投资产生挤出效应,而且可以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刺激和带动企业投资。第二,从国债发行方式看,由于目前社会资金相对宽松,商业银行在中央行的超额储备较高,因此,面向商业银行发行国债,不会影响商业银行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第三,从投资的领域看,中央政府对发行国债所筹资金的使用方向都有严格的规定,确定资金使用只能选择基础设施项目,决不搞一般工业性项目。由于直接回报率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一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因而可以有效地避免“挤出效应”。
(附图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