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再就业要避免误区——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蔡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3-15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专家学者谈再就业

  再就业要避免误区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蔡昉
  本报记者 朱剑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我国当前的失业和下岗问题,不是某种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几个原因同时促成的。只有把握住这多种原因,才能有针对、有重点、有区别地选准治理措施。也是从这种多因性质出发,他认为目前失业治理中有几个误区要引起注意。
  蔡昉对记者谈到,再就业以及就业工作的误区之一是,一些地方政府把外来劳动力看做是城镇职工再就业的障碍,从而制定了许多排斥和歧视外来人口就业的政策。例如,一些城市通过设置各种收费,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有些地方则明确规定哪些岗位不允许雇用外地劳动力,个别城市不断分批宣布的限制岗位多达近百种。
  蔡昉认为,出现这种误区是因为一些地方没有认识到外来劳动力与城镇劳动者的就业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重合。事实上,一些城市政府苦心清腾出的工作,本地人却不愿意去做。“有人没事做”和“有事没人做”,在很多城市都一直存在着。比如家政、建筑等工作,基本上没有大城市的居民愿意干。所以,采取排斥外来劳动力的政策不仅无助于降低城市的失业率,也不利于劳动力市场发育。此外,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占农村人口的1/3,清退农民工会使农民收入下降,对市场需求产生不利影响,反过来还会再增加城市失业。而农民收入的提高可以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进而拉动经济的增长。
  有一些人主张降低劳动参与程度来减轻就业压力,比如企业内采取轮班制来分享岗位、提前退休、妇女回到家庭等,这是误区之二。蔡昉认为,这种思路有两个问题:第一,在我国的实际情况下,对于大部分原来工作的职工来说,回到家里也好,提前退休也好,减少职工在企业的劳动时间也好,都并不意味着这部分劳动者要退出劳动力市场。实际上,他们通常是要积极地寻找第二次就业门路,所以这种办法不会减少劳动力总供给。第二,这种减少劳动供给的办法,通常会提高企业的劳动成本。所以一旦实行,其结果将是引导企业减少劳动力使用,而并不鼓励全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不能真正解决再就业问题。
  误区之三是,对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全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过于急切,希望能马上由社会来负担传统上由企业负担的下岗工人。蔡昉认为,从长期看,企业保障改革为社会保障无疑是一种正确的思路。但建立一套全新的社会保障体系来替代旧体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我们国家还处在发展中阶段,现有体制更具有转轨中的特征,所以,我们在选择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时,要特别注意防止走向我们根本承受不起的福利体制。希望用社会保障来解决目前的下岗问题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失业保险是在常规条件下的保险机制,而当前的失业和下岗具有超常规的特点。我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起步较晚,缴费率也较低。而通常社会保障水平与基金规模和缴费率之间是要有一定的比例的。在加快实现长期的改革目标的同时,目前应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首要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