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不合时宜的掌声,中场退席的人群,到处乱跑的儿童——文化场所应有高雅举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3-16
第11版(文化)
专栏:

  不合时宜的掌声,中场退席的人群,到处乱跑的儿童———
  文化场所应有高雅举止
  王蔚 任忆
  年初,以一曲深情的《在此等候》让中国歌迷心仪的美国“情歌王子”理查德·马克思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办个人演唱会。由于无数观众用镭射手电筒直射看台,理查德·马克思险些因刺眼的镭射红光而中途罢演。也许观众是想借此表示对演出者的欢迎和热情,然而这种交流方式又能被多少人所接受?理查德·马克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解地说:“我真不能接受这种行为。这不但有害于我的眼睛,而且我觉得这是对我本人的不尊重。”
  记得在北京音乐厅的一次演出中,北京交响乐团首席指挥谭利华先生曾无奈地放下指挥棒,转身面对台下乱糟糟的观众说:“我在日本演出时,整场秩序井然,演出结束后才发现,台下坐的大部分是孩子。我深为日本儿童的良好素质所感动。”
  近年来,国外各种交响乐团、芭蕾舞团等纷纷到北京演出。然而,在演出现场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不合时宜的掌声、叫好声,看到一些穿着拖鞋、短裤背心的观众以及中场退席的人群和到处乱跑的儿童。当我们把国外的优秀文化引进来的时候,我们的观众应该拿什么去和他们交流?
  理查德·马克思演唱会上,几个穿白毛衣的大学生和着节拍边唱边跳,掀起一个小高潮。一位北大的学生说,音乐是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到北大演出时,我们完全融入到他的乐曲中,和着音乐一起欢乐、一起忧伤。盛中国激动地不断加演。
  北京作为一个文化古国的首都,观众理应更具文化品位。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吴祖强先生认为,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国民素质教育,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在文化交流中与国际接轨,这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