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隔膜与偏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3-19
第7版(国际)
专栏:大千絮语

  隔膜与偏见
  魏崴
  在素有“欧洲首都”之称的布鲁塞尔工作,自然要经常与来自欧盟各国的官员、记者们打交道。接触中,记者渐渐形成一种印象:欧洲人不太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欧洲人对华夏的文化特性,历史传统,道德情操,一般地说均不甚了了。就说中国小说吧,在我们黄土地上妇孺皆知的《西游记》、《水浒传》,在这里找不到市场,让中国文人墨客牵魂动魄的《红楼梦》,就更难觅得知音了;尤其令人不胜唏嘘的是,中国当前政治上的巨大变化,经济上的辉煌成就,对他们而言,也往往是海外仙山,虚无飘渺。
  我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宋明江,曾对记者感叹:欧洲人,甚至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包括一些政治家,对中国真实情况了解太少,有时“你不得不费九牛二虎之力去讲解关于中国的ABC”。
  一次,在欧盟委员会中任职多年、还多少要与中国打交道的资深官员,竟然郑重其事地问记者的妻子:“中国有人画油画吗?”
  遇到一些天真直率的问题倒也罢了,正所谓一张白纸,没有负担,你说什么,发问者大抵会相信什么的。如对上文提到的那位欧盟官员,简单作肯定回答即可,再送她一本中国油画家作品选,她的疑问便会冰释。
  不好对付的是偏见。它有时会弄得你啼笑皆非,一筹莫展。
  前不久,记者在朋友家做客。席间,大家谈及今年6月举行的欧洲议会大选。邻座的一位女士对记者说,届时15个欧盟成员国有选举资格的公民,可以秘密地投自己拥护的政党候选人一票,“不像是在中国,人们只投共产党的票”。于是记者告诉她,中国举行人大代表选举时,也不是只投共产党的票。看她的神情,记者知道自己算是白说了。“那么,”她还反戈一击,“人民日报的职员,一定都投共产党的了!”
  问她为什么,她答得非常干脆:“人民日报的人都是共产党员嘛!”记者于是解释,人民日报的工作人员不都是共产党员。她在确认没有听错之后,迷惑地睁起一双大眼:“难道在国家和共产党部门工作的人员,不是天然的共产党员吗?”记者只得耐心解释,在中国,公职人员和共产党员是不能画等号的,参加共产党并不容易,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要经过严格的审批,不是谁想参加就参加的,绝无“天然”一说。她的表情,诧异加新奇,仿佛在听《天方夜谭》。记者清楚,让她一下子放弃多年形成的、不知是谁灌输给她的观点,怕比登天还难,不如干脆转变话题。
  欧洲议会,按理说应是欧盟15国精英荟萃之地,欧洲议会的议员们也应是些当之无愧的(虽然不是“天然的”)政治家。他们中不少人,是常常对中国事情评头论足、说三道四的。他们对中国,至少对中国现状,应该说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然而遗憾的是,他们表态时好像并不在乎对中国知道多少。在议会中负责中国事务的一位官员和记者聊天时曾说,依她观之,600多名议员中,真正了解中国者凤毛麟角。问到底有多少,她嫣然一笑,默默伸出3个指头。
  酿成这种隔膜和偏见的原因甚多。比如,从中国这一面检讨起来,就有不少: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的历史;我们对外宣传尚待加强,等等。从另一面来说,欧洲人“以我为中心”的文化心态当然会从中作梗,但形成这一隔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欧洲舆论的误导。
  欧洲人一般是通过欧洲媒体了解中国的。可惜它们对中国积极的东西往往无动于衷,对消极的事情又常常津津乐道,只讲其一不讲其二,无法让人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国。
  为了消除这种隔膜和偏见,让欧洲人多了解一些中国真情,欧洲媒体倘若在报道中稍为客观一些,就功德无量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