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延安窑洞溢书香 文化史章添异彩——评《陕甘宁边区的图书馆事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3-18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延安窑洞溢书香
  文化史章添异彩
  ——评《陕甘宁边区的图书馆事业》
  孟凡
  《陕甘宁边区的图书馆事业》(赖伯年主编)一书,作为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的成果,已由西安出版社出版。本书由马文瑞题词,任继愈题签,担任过延安中山图书馆主任的于光远和原文化部图书馆司司长杜克分别作序。
  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曾是令世人瞩目的地方。一般人很难想象,在那战火纷飞、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里,供人治学消闲的文化场所———图书馆竟能占有一席之地。本书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完全新型的图书馆,在这片黄土地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的历史景象。在短短的十几年中,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窑洞图书馆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崛起,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抗日将士、文化名人和国际友人与窑洞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今中外的图书馆史上闻所未闻的感人故事在这里发生、演绎,许多珍贵的有关图书馆工作的文件、指示、通知、启事等从此被载入中国共产党光辉的文化史册。如果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侵略者和蒋家王朝是中国政治、军事史上的奇迹,那么,陕甘宁边区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则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它开创了无产阶级图书馆事业的先河,并为中国图书馆工作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这一段历史,在中国现代图书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陕甘宁边区的建立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长期以来,有关其文化建设的历史并未得到充分系统的反映,更无深入研究。本书作者通过查阅文献、采访调查和细心考证,首次弄清并列出了当年百余个图书馆和近二百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名录,并对其中五十多个图书馆按类型作了系统的介绍,包括各馆的建立与发展概况、馆藏特色、服务方式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基本特点、主要经验、历史贡献及对新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深远影响作了理论概括。
  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叙史和立论都建立在丰富翔实的史料基础上。作者通过对两千多万字的书报杂志和档案文献的翻阅梳理,以及对当年建于陕甘宁边区的各个图书馆史料的征集,发掘了大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珍贵史料,如毛泽东先后向边区四个图书馆捐款的情况,周恩来、林伯渠向北平图书馆赠书的函件与清单,延安日本工农学校1945年的图书目录簿,延安大学图书馆的《阅览室工作总结》等。更为可贵的是,作者通过对几十位有亲身经历的老同志的采访,使许多不为人知的史实首次得以披露,如有关林伯渠1940年对鲁迅图书馆主任高戈伍所作的有关图书馆工作的精辟指示,有关延安图书馆协会筹建过程与开展活动的详细情况,以及一些当年的图书馆工作者回忆的大量生动的事例。书中还登载了边区十多个图书馆当年的藏书印鉴和近三十幅历史照片。由于现在知情者已为数寥寥,并都已届耄耋之年,使这些第一手资料显得弥足珍贵。
  本书研究的对象虽是图书馆事业,但作为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紧紧把握住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在历史大背景下写图书馆。作者通过对陕甘宁边区图书馆事业创建与发展的真实记述与理论分析,从一个侧面生动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与文化政策的正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重视文化建设的远见卓识。本书以图书馆事业为主线索,内容涉及陕甘宁边区的民众教育、新闻出版、发行等方方面面以及边区的农村、工厂、军队、医院等系统的文化建设工作,从而为中国的革命文化史增添了丰富而生动的篇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