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见证——读《杜润生文集(1980—1998)》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12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见证
  ——读《杜润生文集(1980—1998)》
  李定中张太英
  著名农村问题专家杜润生同志最近把他近二十年来有关我国农村改革问题的百余篇文章(其中近半数是从未发表过的),汇集成上下两册的《杜润生文集(1980—1998)》,由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作者长期负责农村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深厚的理论素养。他以历史演变与时代更迭的眼光观察并回答我国农村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分析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展望今后深化改革的趋向。从一定意义上说,文集反映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辉而艰苦的历程,是它的历史见证。
  以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取代人民公社结构,是我国农村改革的起点和核心问题。作者自农村改革之初,就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上科学分析了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既是对旧体制的否定,又是对农业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完善和创新,是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的伟大创造。作者联系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和前苏联模式演变中的教训,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旧体制中久治不愈的弊端,参照农村自留地所表现的经济效应,结合各地农民多次自发实行包产到户的历史经验,论证了这一改革的历史必然性。不仅如此,他还仔细研究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家庭农场大量存在的事实———这是百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未曾预见到的,详细分析了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的特点及其对农业产权构造演变的作用,进而系统说明了我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能够极大地唤起农民对土地的亲近感,确立农户的经营自主权,使农户可以主动根据市场、气候、环境和农作物生长情况,不误农时地现场决策,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作者强调家庭承包经营不仅适用于今天,而且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有一个繁荣发达的未来。在此基础上,他还研究了我国农业逐步实现规模经营的途径。
  作者敏锐地发现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突破口的改革,是农民在实践上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批判,也是对那种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观点的批判。早在农村改革之初,他就阐述了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同发展商品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实现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命题。他强调建立国内统一市场,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外市场,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逐步改变就业结构,使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业转移,推进城乡一体化,从而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为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作者及时研究了如何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体制,如何培育和发展农村各种要素市场问题。他针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尖锐矛盾,很早就提出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建议。随着农村买方市场的出现,作者主张农业与乡镇企业要更加自觉地面向市场,调整结构,努力推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
  文集论述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农村改革同城市改革的关系,改革、开放与发展、稳定的关系,农村改革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对农村改革进程中涌现的乡镇企业、“民工潮”、股份合作制、保护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供产销一体化等,作者都阐述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