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锡山:乡村迈向城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12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70年代造田,80年代办厂,90年代建城。”锡山市快速发展的乡镇企业催生了一大批新型小城镇,昔日住着灰墙瓦房的村民纷纷搬进了住宅小区和公寓楼——
  锡山:乡村迈向城镇化
  黄士良陆兴鹤高幼元
  冬季的锡山市,依然充满生机。登上锡山市电视塔鸟瞰,脚下的东亭镇仿佛经历了一次“城市热聚变”,短短的6年内,一座1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新城拔地而起。数百幢高楼错落有致,农民新村的琉璃瓦屋顶,在绿树掩映中闪亮。放眼远望,镇外田野葱绿,路网纵横,工厂林立;镇内宽阔洁净的街上,无论老人和青年,都是衣着亮丽,一派都市景象。
  东亭镇庄桥村村委主任告诉我们,该村有30%符合“农转非”条件的村民,未将自己的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因为锡山市的小城镇,在水、电、气、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就业、市场建设等方面与一般城市没有差异,他们觉得住在城镇,工作在城镇,持农村户口也没有什么不便。
  据了解,1998年锡山市近100万人口中,聚居在33个小城镇的人有47万人,其中城镇户口只有15万人,其余为农村户口。这些介于城市人和农村人之间的新型小城镇人,亦农亦工亦商,已成了锡山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洛社镇是锡山市最大的城镇。80年代,该镇兴办的200多家企业大都在村庄中。现在有4个已跻身于全国最大的500家乡镇企业行列。在经济运作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过程中,镇区建设也相应加快,每年城镇建设投资7000万元以上。镇区面积从3平方公里扩大到6平方公里,199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5.3亿元,从业人员达9000余人。
  荣获全国文化先进称号的洛社镇文化中心,是小城镇载体功能增强的产物。它的演变可以说是锡山小城镇人文化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80年代初,它只是“一人一桌一支笔”,而今,这个中心拥有资产2200万元,文化娱乐场所总面积达2.7万平方米,每天开放20余个常规活动,吸引群众3000余人次。功能齐全的小城镇,担起了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任。
  锡山市目前已形成了新城区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中心村为基点的农村城镇网络。90年代以来,锡山市小城镇建成区已达63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40%以上,超过全国城市化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布局合理、交通便捷、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33个小城镇共吸纳劳力25.7万人。更可喜的是,多层公寓、住宅小区和文明新村正在逐步代替过去分散、零星的农民住宅,传统的乡土社会已向城镇社会迈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