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西沙水下考古获重大发现 共获出水文物一千五百余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3-26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西沙水下考古获重大发现
  共获出水文物一千五百余件
  本报北京3月25日讯 记者卢新宁报道:由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的西沙群岛水下文物抢救性发掘日前取得重大成果。共发现五代、宋、元、明、清各个年代的水下文物遗存13处,发掘获得出水文物1500余件,这是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在远海开展专项水下考古发掘工作,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已经走向成熟。
  西沙水下考古工作是国家规划的“南海诸岛考古项目”之一。西沙水下考古工作队,经过39天艰苦的海上作业,在西沙群岛北礁取得丰富成果。已经发现的13处水下文物遗存、1处近代遗存,均分布在珊瑚环礁的礁盘之上,最深35米,最浅的1—2米。
  据初步分析,13处古代遗存或为古代沉船遗址,或为海难后由海浪、潮水冲击而成。出水文物以瓷器为主,还有少量铁器、铅锡、象牙等。瓷器种类丰富,有宋元时期的青瓷、影青,明清时期的青花等;器型多样,有碗、碟、粉盒、瓶、壶、军持等。在北礁3号沉船遗址发现了长3.2米、重近500公斤的碇石,是迄今为止最大的碇石,有专家认为这类碇石是我国古代木锚的一部分,与碇石共存的遗物以明代成化、嘉靖、万历年间的青花瓷为主。考古工作队利用高技术设备,对每一处遗存地点都进行了测量、绘图、照相、摄像等较高水平的科学记录,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此次工作所获得的丰硕成果,再次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人昭示,居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要冲的南海诸岛,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祖国水下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国人最早到达、最先开发南海诸岛的最好历史见证,为研究我国航海史、海外贸易史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西沙水下考古工作的顺利完成,也是我国水下考古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要标志。在此以前,我国水下考古工作主要是在近海沿岸海区进行的,这次是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从“绿水”走向“蓝水”的里程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