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扩大教育推迟就业——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李培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3-29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专家学者谈再就业

  扩大教育推迟就业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李培林
  本报记者 冉永平
  缓解供大于求的矛盾,无外乎两条路:一是扩大需求,再就是减少供给。针对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如何扩大需求,人们研究的比较多,也找到不少办法,如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发展中小企业等等。而对于减少供给,由于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人们普遍感到无所作为。
  最近,记者就再就业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李培林博士,他却提出,不妨在减少供给上也做做文章。这篇“文章”的核心就是“扩大教育,推迟就业,缓解失业”。
  李博士认为,就业、再就业的压力会长期存在。最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工业已进入结构调整期,传统产业的收缩无法避免,这些领域大量的劳动力将被迫转移出来。此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机关富余人员安置的压力、部队转业人员安置的压力,种种压力汇集起来,导致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难度会相当大,必将成为我们不得不长期面对的矛盾,很难在短期内彻底解决。因此,我们应该从两头同时下手,一方面尽力扩大就业需求,一方面设法减少劳动力供给,从而更有效缓解就业矛盾。
  扩大教育如何能“减少供给”而缓解失业呢?李博士认为关键在“推迟就业”。如果一个人高中毕业不上大学,马上就要到社会上找工作,而上大学,找工作就要推迟四年。我国每年普通高校招生100万,中专招生150万,如果在此基础上扩大招生,并连续实行3到4年,就会推迟一大批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大大缓解就业压力。
  扩大教育对推迟就业的作用看来是显而易见的,但有两个关键问题:教育能否承受?毕业分配怎么办?因为推迟就业不是不就业,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李培林博士认为,在很难发现市场热点的今天,教育很可能是新的消费热点,老百姓投资教育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而长期以来,教育一直是短缺部门,上大学难到现在也没有解决。由于短缺,学费就高,一些学校的学费甚至达到国际水平。某种程度上,教育成为我国目前少有的卖方市场。在教育上扩大供给正当其时。
  那么扩大招生高校能否承受?最关键的师资应不成问题,我国高校师生比是1∶7.5,“生产能力”闲置现象普遍。另一个问题是校园的承受力,其中最关键的是宿舍。其实这是一个观念问题,国外包括我国过去的大学是不管住宿的,而是由社会解决。这不仅能够减轻学校负担,还可以带动社会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大学生分配都难,扩大招生后分配不是更难了吗?李培林认为,我国大学生总量不是多而是少,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比例甚至低于印度。分配难正是由于“少”造成的。物以稀为贵,由于大学生少,所以毕业时才过分挑拣,只愿意去大城市、大单位。过去我们乡村中学教师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生,现在看看有没有?因此,扩大招生正可以通过加强竞争,促进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只要观念转变,大学毕业生比中学毕业生应该是更容易找到岗位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