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阅读
  • 0回复

小冬枣长成大产业——沾化县引进高科技培植农业名牌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01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小冬枣长成大产业
——沾化县引进高科技培植农业名牌纪事
潘盛洲王福录吕国廷
短短几年,山东省沾化县就成了“冬枣之乡”。枣树成了农民致富的“摇钱树”。沾化县委书记步乃章深有感触地说:“搞农业结构调整,要更新思路,培植支柱产业要瞄准市场,冬枣产业的发展得益于高新技术的推动……”
调整,要瞄准两个市场
沾化县地处渤海湾畔,人口稀少,土地广阔,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然而,沾化又是个穷县,是国家认定的贫困县之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沾化农民解决了温饱。但是,农民有饭吃没钱花,囤里满满口袋里瘪瘪。怎样通过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让农民增收?这成了县委、县政府经常思虑的问题。
1992年,当时担任下洼镇长、现在担任县委常委、镇党委书记的刘星泰到农户家中搞调查,无意中尝到了香脆可口的冬枣。回到镇上,翻开《林业志》一看,全镇散落在农家院中的冬枣树有13棵,这使他心里一动。他通过林业技术员了解到,冬枣是一种晚熟品种,富含人体所必需的19种氨基酸和维生素,营养价值极为丰富。他又带人到国家信息中心咨询获知,全国无1000亩以上的冬枣连片种植,冬枣开发是个空白。于是下洼镇做出了决定,把冬枣从庭院引入大田,建设万亩冬枣园,开辟一条农民增收的门路。不到5年,这个镇的冬枣密植园就发展到了1.5万亩,栽植冬枣树59万株,1998年冬枣产量达20万公斤,市场价格达到60元/公斤,远销京、津、沪及港澳等地。据镇长颜炳华介绍,1998年全镇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农民已达100个,仅冬枣一项,全镇人均增收450元……
下洼镇的成功,使县委、县政府认识到,搞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不可人云亦云跟着别人跑,必须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需求,突出自己的特色,唱自己的“拿手戏”。于是,县委、县政府决定立枣为业,把冬枣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来培植,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一体化开发,每年栽植冬枣树30万株,重点发展千亩以上的丰产方。到现在,全县已经发展冬枣2.2万亩,栽植150万株。
发展,依赖高新技术
冬枣,为什么在沾化县这样迅速地发展成了支柱产业?说起这,分管农村经济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张秀淼津津乐道:“靠的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
他们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清华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从北京请来了全国著名的组培专家王玉英和高新一。在专家的指导下,他们投资340万元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冬枣研究所,运用“克隆”技术,在试管里培养枣树苗;建起了可年产100万棵冬枣成品苗的组培脱毒育苗场,缩短了育苗时间。为了优选枣树品种,该县从全国各地引进了237个枣树优良品种,进行优中选优。同时,县里下大功夫培养了2000名农民冬枣技术员,使全县形成了完善的农业技术繁育体系。
冬枣是鲜食果品,能否保鲜十分重要。为此,该县多方联系,建起了300吨的恒温保鲜库,使得冬枣采摘后,保鲜期达到3个月以上。
枣树研究所负责统一供应树苗,冬枣实业总公司负责统一销售,两大龙头向上连接广阔的市场,向下辐射千家万户,形成了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格局。目前,该县冬枣研究所直接连带的育苗专业户有400个,面积800亩,一年可育苗100万株。
开发,需要政策护航
枣树生长缓慢,发挥效益的时间长。如果没有政策护航,冬枣产业肯定发展不起来。为此,沾化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党的政策,用红头文件告诉全县农民:一、对冬枣园等经济林使用权,实行拍卖到户;二、延长承包期30年不变;三、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农民对栽植的枣树有继承权,可以进入市场买卖。下洼镇有1.5万亩冬枣园,共拍卖给了3382户,期限30年。
拍卖林地使用权,延长土地承包期,得到了农民的积极响应。下洼镇张三村有895口人,耕地810亩,有4年生的冬枣密植园400亩。村党支部、村委会按照群众自愿的原则,将农户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承包没有枣树的耕地,一部分承包冬枣密植园的耕地。然后,划定拍卖标的,实行竞价投标。全村180户农民踊跃投标。经过他们的精心管理,去年全村冬枣产量达3万公斤,总收入180万元,收益提高了3倍。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政策,使沾化县的小冬枣长成了大产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