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消费转型与理性选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02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征文

消费转型与理性选择
韩钟崑
银行多次降息,而储蓄不减,说明消费不旺。启动消费成为热门话题。
我国城市和大多数农村已先后进入小康,而消费观念似乎有点滞后。拿我来说,“老脑筋”就不少。女儿买来肯德基、麦当劳,我觉得“阔绰”;楼内掀起装修热,我的对策是,不紧跟。中国人讲究“衣不求华,食不厌蔬(作清淡解)”,“耕三余一”、“囤谷防饥”。长期的饥饿,把人饿怕了。改革开放以前,解决温饱问题为第一要务,户口本上和票证上的东西,那是必须买的,其它则可花可不花。现在,钱多了,商品多了,选择性强了,反而不知所措了。
小康消费与温饱消费有明显的区别。温饱消费先讲吃饱肚子,盖住露处,注重数量,小康消费则更注重质量;温饱消费首先解决的是存活问题,而小康消费则是更加注重发展;温饱消费受饥寒驱使,无可选择,而小康消费则是更重理性。质量、发展、理性,这都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消费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理性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有点再生产意识。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少了哪个环节,社会再生产都无法运行。现在绝大多数商品供大于求,“削价销售”、“跳楼价格”不绝于耳。这当然源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活力,也与重复建设、消费迟滞有关。计划经济时代,物质生产总量有限,职工工资很低,工资在购买供应的物品后,所剩无几,消费环节几乎没有阻止生产环节运行的情况。现在物质生产总量大增,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5.3万多亿元,对于再生产环节,主要是消费环节的影响肯定不小。人们会问:国家不是拿这些钱中的一部分,投资于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了吗?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是,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不等于最终消费,借钱是要还的,还回来的钱仍然有待于消费。所以,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应该有新的变化,应该树立科学的再生产意识。西方人把赚了就花,花了再赚视为常规,在中国则可能被视为大手大脚,不会过日子。再生产意识是理性消费意识与发展意识,不是挥霍浪费,与艰苦奋斗并不矛盾。
理性思考,思考什么,目前谈得最多的,是以下几种消费:安居消费、汽车消费、教育消费、文化消费、医疗保健消费、旅游休闲消费、各种社会保险消费等。这种种消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发展消费或可持续发展消费。教育、文化、电脑等是智力发展,休闲旅游、医疗保健、各种保险主要是体力发展。而安居、汽车、生态环境等则是为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发展消费中,尤其需要强调一下文化教育消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文化教育消费日渐占据首要的位置。美国家用电脑的普及率为45%,其中上了因特网的为80%,而我国的上网人数只相当于新加坡。在家庭经济支出结构中,文化教育所占的比例,显示着一个家庭的文明水平,影响着它在未来社会的位置,它是人们价值观的反映。
消费是人们经常思考的话题。理性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提出消费理性化想来是必要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