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豆腐渣工程”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02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豆腐渣工程”析
斯雄
最近,“豆腐渣工程”这个词频频见诸报端,为世人瞩目,似有必要探究一下其来龙去脉。
大凡工程,程序上都差不多,先有项目建议书,再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待初步设计确立之后,就该物色施工承接单位了。市场经济时代,竞争者多了,关系多了,很难摆平。为公平起见,干脆向社会张榜公布,实行公开招标。这也是现在通行的做法。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摸爬滚打多年之后,中国人的胆子似乎都大起来了。张榜消息一出,有条件没条件的人都敢来揭榜。这些人心里清楚,在工程本身上讨价还价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谈中标后能给对方多少好处。比较来比较去,或明或暗的君子协定敲定之后,冠冕堂皇的招标会就可举行了。
如今的招标会上,你死我活激烈争夺的场面往往很少出现。因为中标者在会前早就被内定好了,开会只不过是走个过场。有时候也会拉几个真真假假的承包商来滥竽充数,敷衍一下,装装门面,以貌似公允。假使有不明底细的,在招标会上竞争起来,也没关系,招标的条件会越来越苛刻,一直到把人吓退为止,你提供再优厚的条件也无济于事。比如,同一个工程,两家承包商答应的条件差不多,一家允诺只需六百万元就能把工程拿下,可中不了标,另一家要八百万元反倒中标了。这事听起来有点像是天方夜谭,天底下哪有干这样蠢事的?可事实就是这样,因为虽然可节省二百万元工程费,但于个人并没有多少好处;而多花国家二百万元,个人得到的实惠却要多得多。虽然损公,但能肥私!
当然,这里面有很多都是商业秘密,那些未中标者至少当时是不了解的,即使以后再知道了也只好叹自己“功夫”不到家。
中标商可能自己确实有实力,中标后自己就可以组织人开工了。但中标商更多的可能是皮包商,中标后还得分包或转包出去,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几次转手之后,八百万元的工程到最后可能只需二百万元就够了,而中间的六百万元就在这倒来倒去之中被中间商们瓜分了。
八百万元的工程二百万元建,表面上看,资金的窟窿很大,但承包商肯定仍然还会有钱赚。而二百万元一旦装入承包商的腰包,那他就得考虑节省了,因为现在省下来的可都归自己。节省总的原则是省钱、省力、省时,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偷工减料。省钱省力好办,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工期可是确定的,随随便便提前不好交代,也容易让人起疑。没关系,到时候,瞅个“五一”、“十一”之类的吉利日子,把它弄成个“献礼工程”,既好听又稳妥,别人也不便说三道四。
工程进行之中,如果能请几个头面人物视察一下工地,题题词什么的,那就更好了。
工程监理和质量验收也是很重要的一道关口,弄不好会前功尽弃,所以得提前把工作做好。只要工作做到位了,说不定还可让工程摇身一变而被树为“样板工程”,要拿个什么奖似乎也不难。
至此,竣工典礼上请领导剪个彩,再开个庆功会,就万事大吉了:该有效益的有了效益,该有政绩的也有了政绩。
“豆腐渣工程”之产生,情况大抵如此。
虽然是“豆腐渣工程”,但从外表上看都会漂漂亮亮、无疵无瑕,如无意外,一般短期内工程本身也不会出现大的质量问题。时间久了,即使再有问题,也早已物是人非,找谁也不好找了。
可惜好运不长。公开审理重庆綦江虹桥垮塌案,对那些“豆腐渣工程”的制造者敲响了警钟:这回脱不了爪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