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去留肝胆两昆仑”新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02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

“去留肝胆两昆仑”新解
赵金九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首诗,是戊戌六君子中的主要成员谭嗣同的绝命诗。诗只四句,却慷慨激越,撼荡人心,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但是,对诗中最后一句“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两昆仑”理解纷纭,迄无定论。梁启超说,“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两昆仑”一是指康有为,一是指侠客大刀王五;另有人说,“两昆仑”是指谭嗣同的两个仆人。因为古时仆人有昆仑奴之称;还有人说,“两昆仑”是指大刀王五和拳士胡七。因为他俩都教过谭嗣同学习昆仑派武术。这三种意见的一个基本观点都是把“两昆仑”当成了两个人。如果依了这种意见,这句诗说不通,就根本无法解释了。还有,在七十年代我曾看到一本书里选进了这首诗。但编者在解释这句诗时,干脆就写着“不可解”。这态度倒是诚实的。直到1997年1月16日《文艺报》上发表了范伟摘自《北京诗苑》1996年第四期符逸公的文章,还在就“两昆仑”进行解说。足见我国学术界和诗界至今对这个问题都很关注。符文说:“根据诗意分析,一‘去’一‘留’是指一生一死,即生也昆仑,死也昆仑;如果‘昆仑’是指什么人物的话,于诗意和文理都颇欠通。其实,诗中的‘昆仑’是高大巍峨之意,谭的意思是不论我是死是活,都像昆仑山一样屹立人间;与毛泽东赞扬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没有看到符的全文。但就范伟摘引的这些文字看,我认为符把诗中的“去留”二字解为生死;把“两昆仑”实解为昆仑山,是正确的。这无疑对前人是一大进步。但是,这里的去和留、生和死又是指谁呢?恰恰是在这至关重要的地方,符的解释也照样错了。因此,也并不能正确认识这首诗的本意。如果按照符的说法,去和留即生和死都是谭嗣同的自指,那么这首诗就是谭嗣同完全在自己赞扬自己“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样理解,就与诗的原意相去甚远了。
我认为要正确认识这首诗,必须弄明白“两昆仑”的含义;要弄明白“两昆仑”的含义,就得先弄明白“去”和“留”的具体指向。“去”和“留”自然是指的一生一死。但这里的一生一死又是指谁呢?我的理解是“去”指的是戊戌政变之后准备逃亡日本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留”指的是在戊戌政变之后,准备慷慨就死的谭嗣同自己。这一“去”一“留”的具体指向弄明白了,“两昆仑”也就不解自明了。谭嗣同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变法已经失败,大难即将临头,这时候,无论是择路而逃,还是慷慨就死,两者维新救国的赤胆忠心,都和巍巍昆仑山一样,永世长在。这也是这首诗的全部含义。而决不是谭嗣同自己在说自己的生和死都像昆仑山一样。这里的“两”字,是指逃亡的和就死的这两种行动,不是说有两个昆仑。这种遣词造句的方法,在前人的律诗与绝句中是常见的。
其实,这首诗的头两句已经点出了这个意思。“望门投止思张俭”。张俭是东汉名士,曾经当过山阳东路督邮。因为弹劾宦官侯览,受到迫害,长期逃亡在外,望门投止,老百姓破家相容。谭嗣同在诗里借思念张俭,意在说明这时候能逃则逃。逃也决不是贪生怕死,而是为了将以有为也。“忍死须臾待杜根。”杜根,亦东汉人,官居郎中。安帝时,邓太后执柄朝政,大权交给她哥哥独揽。杜根敢于在朝廷上指斥邓太后,要她还政于安帝。谭嗣同在诗里借杜根的故事,意在说明自己所以准备慷慨就刑、忍受须臾之间的杀头之痛,是为了用自己的死来激发后人,期待着像杜根这样的人物出现于朝廷。这两个典故,也已经明确无误地说明了谭嗣同对“去”、“留”二字的看法,即所谓两昆仑也!这最后一句诗,是在意蕴上对前两句诗的一种回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