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爱琴海凭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05
第6版(国际)
专栏:

爱琴海凭眺
范敬宜
希腊,是一首唱不完的史诗,一部读不尽的通鉴。
不论来自何方何国,只要登临经历了2400多年沧桑的苏纽海神庙废墟,极目远眺烟波浩淼的爱琴海域,都会思潮涌动,产生无穷的历史感喟。
世纪之交的1999年3月30日,李鹏委员长首访希腊。31日上午,李鹏委员长去拜会希腊总统和总理,部分陪同人员借此空暇的机会,怀着对英雄的古希腊人的崇敬心情,专程到雅典东南67公里处去凭吊这座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
每年都要吸引1000多万各国旅游者的海神庙,其实只是海边一座荒山顶上15根高耸云表的大理石巨柱。它的魅力全在于围绕着它演绎、变幻的无数哀婉动人的历史传说和震撼人心的历史风云。
我们来到这里的那天,正是希腊一年中最好的天气。阳光穿过厚厚的云层,照射在像她名字一样温柔安详的爱琴海面。海鸥翔集,波澜不惊,天地间静极了。披襟当风,沉思着20多个世纪以来这里发生过的一切,很自然地想起英国大诗人拜伦当年在此写下的那首名诗:
“希腊啊!你本是平和时代的爱娇,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撒芷波,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更有那德罗士、菲波士荣光常照。此地是艺文旧垒,技术中潮。祇今在否?算除却太阳光线,万般没了。
“马拉顿前啊!山容缥缈。马拉顿后啊!海门环绕。如此好山河,也应有自由回照。我向那波斯军墓门凭眺。难道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不信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
拜伦的诗是由我国近代大文豪梁启超翻译的,译笔流畅,热情潮湃。50多年前,当笔者从吕思勉《中国通史》初次读到它时,联想到当时中国正和拜伦笔下的希腊一样,遭遇着相似的任人宰割的命运,不禁怆然涕下。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站起来了,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希腊人民也由奴变主,走向繁荣富强。徜徉于海神庙下的人们,念天地之悠悠,不仅是发思古之幽情,更多的是为人民的胜利而由衷欢呼。
然而,世界并不太平。就在我们欣赏着爱琴海的美妙景色之时,巴尔干半岛上空战云密布,北约正在力图把希腊的近邻南斯拉夫人民推向战争深渊,重演历史悲剧。尽管这里的空气还那么清爽,海风还那么轻柔,我们似乎已隐约闻到刺鼻的硝烟味,听到难民的号哭声。因此,当李鹏委员长在这里义正词严地重申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原则立场,坚决反对北约向科索沃和南斯拉夫其他地区实行空中打击,深切同情和支持南斯拉夫人民的正义斗争,并向希腊人民挺身而出、主持正义的大无畏精神表示钦佩和敬意时,总是激起那么热烈的掌声。
历史可能重演,但历史决不会重复。因为时代不同了,获得了自由的民族已经敢于大声向强权政治说“不”!一位希腊朋友告诉我们:每年10月28日,是希腊的“不字节”。这个奇特节日的来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曾在1942年的这一天,向希腊政府提出取道希腊进军阿尔巴尼亚,可是得到的回答是铁铮铮的“不”!这使得德军不得不改变原来长驱直入的计划。从此,这个足以使希腊人民引为自豪的事件,载入希腊史册,并以法定节日固定下来,以志永世不忘。这个故事令人感动,也令人深思。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任何强权势力,最终都奈何不得敢于说“不”字的民族。爱琴海畔那15根象征希腊人民脊梁的擎天柱,不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