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在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居住着以狩猎闻名的鄂伦春族,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他们放下了猎枪,走下山来。如今的鄂伦春人生活得怎么样?林海深处鄂伦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06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远行记

在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居住着以狩猎闻名的鄂伦春族,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他们放下了猎枪,走下山来。如今的鄂伦春人生活得怎么样?
林海深处鄂伦春
本报记者胡斌撰文/摄影
开栏的话:神州春回,又到踏青时节。我们的记者,也纷纷拎起背包,走向远方。所不同的是,他们所走的不是名山大川、旅游胜迹,而是偏僻边远、常人罕至的地方。
多年来,本报一直倡导记者深入基层采写生动鲜活的新闻,并曾开辟《记者在基层》、《访读者想知的地方》、《边地行》等专栏,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为了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那些相对陌生又别具特色的地方的情况,本版新推出《远行记》专栏。
本专栏发表的均为纪实报道,通过记者的亲历、亲见、亲闻,讲述当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新鲜事、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及独特的人文自然风貌等。
高高的兴安岭,
一片大森林,
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
一呀一匹猎马,
一呀一杆枪,
獐狍野鹿满山满岭打也打不尽。
50年代的这首歌形象地展示出了鄂伦春人的过去,那么,今天的鄂伦春人过得怎么样呢?
阳春三月,我们来到了大兴安岭深处黑龙江省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十八站这个地名,听起来怪怪的,原来它是从黑河到漠河这条“黄金之路”上的第十八个驿站。接待我们的是女乡长魏云华,她看上去只有30岁出头,精明干练。这位鄂族女乡长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后,又回到她祖辈世居的土地上,很快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少数民族女干部。
在我的想象中,鄂伦春人一定住的是小木屋,穿的是兽皮袍。走进村里,发现村民住的房子一律是红砖房,房顶上为防雨包着白铁皮,这是1983年鄂伦春人下山定居30周年时国家统一拨钱给盖的,从穿着上,已看不出鄂伦春族群众同汉族群众的差别。在魏乡长的带领下,我们信步走入村民孟红的家里。只见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一套白色的组合家具十分耀眼,彩电、电话、录音机、电暖气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今年41岁的孟红告诉记者,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郭爽在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上大学,二女儿郭芳在乡中学读初三。家里还搞了一点儿“多种经营”,开了一个小杂货店,还养了1100多段木耳,小日子过得不错。
离开塔河县的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我们继续驱车赶路,前往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这个乡的乡长关金红也是一位鄂伦春族女性。关金红的父亲曾是鄂伦春族的一个部落首领,还是萨满教的教主,看到共产党对鄂伦春人真是好,就放弃了信仰萨满教,加入了共产党,还动员鄂伦春人从山上下来定居,后来成了白银纳鄂族村的第一位党支部书记。白银纳鄂族村和乡政府所在地比邻,现在村里共有74户、196口人。3年前村里只有一台农业机械,现在增加到28台,村里还办了两个企业,一个木材加工厂,一个手工艺品厂。
鄂伦春人有句谚语:“男人不怕山高,女人不怕活细。”听说有个手工艺品厂,我一定要去看看。
说是手工艺品厂,其实只是家庭作坊,由19名鄂族妇女组成,生产在各家各户进行,统一对外销售。鄂伦春人的桦皮制品相当丰富,大的有衣箱、水桶和篓等,中型的有帽盒、针线盒;小型的有烟盒、火柴盒等,形状有扁、圆、方、椭圆等各种形状。村民孟晓华是手工艺品厂的技术骨干,在她家里,我观赏了桦皮篓的制作过程。只见她先把桦皮剥光剪好,然后用小刀把花纹轻轻刻画在桦皮上,接着取出一只?骨制成的雕刻工具,按刀印在桦皮上敲打出花纹,刻出花纹后,再染上各种颜色,然后缝成器皿。孟晓华说,她们已经加工了400多件传统工艺品,有些已经远销到韩国、日本、美国等地。
来到白银纳乡中心学校的时候已是下午4点多钟,孩子们已经放学,一群大一些的孩子正在水泥硬化过的篮球场上打球。让我惊叹的是,在林海深处竟有这样一所办学条件堪称现代化的学校:实验室、仪器室里设备齐全,图书室里有3500多册图书,计算机室里整整齐齐地摆着10台586电脑。校长自豪地说,学校的办学条件比县城的许多学校还要好。
夜幕降临,满天的繁星如同一颗颗耀眼的宝石缀满了深蓝色的天幕,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松木燃烧后散发出的淡淡的清香。在村中心的十字路口,一堆篝火正熊熊地燃烧,一群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的鄂伦春少男少女正围着篝火尽情地歌舞,他们一遍又一遍反复吟唱的仍然是那首早已熟悉的旋律:
“高高的兴安岭……獐狍野鹿满山满岭打也打不尽。”
我知道,这歌声已成为鄂伦春人对自己民族历史的一种追忆。今天的鄂伦春人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如果说也有一些没有改变的地方,那就是他们纯朴豪爽的民族性格。(附图片)鄂伦春新民居篝火晚会上,鄂伦春少男少女载歌载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