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电视节目应有平民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06
第11版(文化)
专栏:

电视节目应有平民感
时统宇
屏幕上太多的霓虹闪烁、腰缠万贯、美人翔集、情深缘浅,不仅造成了观众自身的生存状态与电视的巨大隔膜和疏离,而且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国情的严重误读和歪曲。面对电视中的富丽堂皇和缠绵悱恻,观众在感叹“看看人家活的”的同时,极易引发一种人生无奈、抱怨自身命运的悲凉哀叹。当人们把自己的真实生活与屏幕上的人物生活相比较而感觉差距太大时,自然会心理不平衡,觉得社会分配不公平,所谓误导由此可见一斑。电视里灯红酒绿、大款富婆、白领丽人之类的“活法”,冲击着电视本来就必不可少的平民感和底层情结,动摇着电视传播对民族生存状态的当下关注和对民族命运的殷切关怀。它恐怕不是给生活增添亮色,而是给社会蒙上虚伪的纱帏,造成极强的负面效应。电视中过多的商业气息和脂粉气味,对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道德积累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消耗。
令人欣慰的是,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栏目为代表的电视深度报道,以其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和人文关怀,匡正着社会正义和公众利益的位置。这些栏目雄居中国电视传播主流地位的秘诀在于: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对于破败的农舍、农村老夫妇被人贩子骗后的悲痛欲绝、辍学儿童呆滞的目光、下岗工人的迷惘和无奈,所有这些“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真实画面,都是电视传播扣人心弦、动人心魄、引人思考的起点。或许,从中国社会这些最常见、最普遍的小问题入手没有“历史方位”、“辩证思考”等等来得过瘾,但这种低位进入竟包含了大智慧、大手笔、大思路。这实际上是电视的自我批判和屏幕的自我净化,堪称中国电视的一道十分亮丽的风景。
中国电视要在消除贫困、公平分配、大众参与、生态保护等方面体现出自身的文化层次和文化底蕴。工业化的电视节目生产决不能以牺牲电视的美学属性为代价,任何商业化的包装也不应该使电视传播失去其应有的人文关怀与诗性品格。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电视影响评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