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跨越温饱线——陕西省略阳县郭镇扶贫攻坚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08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打好扶贫攻坚战

跨越温饱线
——陕西省略阳县郭镇扶贫攻坚纪事
贾连友
不久前,笔者到50年代末曾因饿死过人而震惊全国的陕西省略阳县郭镇采访时,惊喜地了解到,这个国定贫困县里的特困乡镇,在经历了漫长的贫困与饥饿之后向世人宣告:郭镇人世代梦想的温饱日子终于变成了现实。今日的郭镇,人均有粮已从1995年的224公斤,提高到374公斤,人均纯收入从342元,增加到828元。
郭镇位于陕、甘、川交界的边远山区,这里气候寒冷,土地瘠薄,自然灾害频繁。全镇10990人口中,有95%以上的人生活在温饱线以下。1996年,汉中市把郭镇确定为“九五”扶贫攻坚示范镇。市里各大班子的主要领导,曾先后赴郭镇参加主持扶贫攻坚现场会。分管扶贫工作的书记、市长多次深入郭镇发动群众转变观念,引进科技勤劳致富。
市委副书记郭加水包扶镇上的干河坝村,通过解决村上多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白拿白要的落后观念,在全镇开展扶本扶志教育,使群众确立了“苦干脱贫光荣,苦熬等靠可耻”的思想,经历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认识过程。干河坝村1997年一年就解决了温饱,为全镇树立了榜样,促使各村形成了人心思变,人心思干的大好形势。变救济为开发,变“输血”为“造血”式的扶贫款发放,激发了农民向地要粮、向树要钱的积极性。
观念一变,过去那些不愿动脑子,出气力的群众纷纷开始学习科学种田。杨家庄村村民郭建赵一家5口人,虽然种了16亩坡地,但日子过得十分恓惶。在农技人员的帮助下,1997年他家种植了7亩地膜玉米,当年粮食增加了一倍,从缺粮户变成了余粮户。尝到甜头的郭建赵如今成了科技迷,只要听说上头来了新品种,他都要抢着种。1998年他又引进了地膜玉米套种脱毒洋芋,一下使粮食亩产从过去的200多公斤,增加到600多公斤,本镇和远到甘肃的群众都来到他家田头参观。人们看到,郭建赵家不光地里的粮食惹人眼馋,房前屋后的杜仲、板栗、银杏、天麻也长势喜人。
像郭建赵这样的科技示范户,目前全镇已有138户,家家户户都能熟练地掌握地膜规格间套技术。1996年,镇上种植地膜玉米2800亩,到1998年,猛增到10316亩,加之人口自然下降,全镇已实现人均一亩粮田,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
不再为吃饭发愁的郭镇人,如今栽种天麻7000多平方米,银杏31万株,杜仲298万株,还有成片的板栗、香菇、木耳、灵芝等。他们自己算了一笔账:1998年,全镇多种经营产值116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28元。
这场攻坚战之所以打得漂亮,除了观念更新,科学引路外,还有一条重要的经验是:行政推动,形成合力。市、县、镇三级组织上下一致,把对郭镇的扶贫攻坚作为一项硬任务。市委书记韩耀武亲自向省上领导汇报,解决了贯通郭镇、连结陕、甘的勉康公路修建。新任市长胡悦专程到郭镇访贫问苦,要求当地干部解放思想,加大扶贫力度。分管扶贫工作的领导多次深入到郭镇的贫困村解决问题。省、市包扶郭镇的部门和单位,帮助群众定项目,引技术,捐钱物,先后有3000多人次到村里开展工作。县、镇加强了组织领导,对死守老观念,工作被动的干部,不换脑筋就换人。先后有28名镇、村、组干部因工作不力被撤换。一批思想观念新,工作干劲大的干部得到调整或提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