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惊涛奔腾——“一个老将军自述”礼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08
第12版(副刊)
专栏:

惊涛奔腾
——“一个老将军自述”礼赞
管桦
回首塞上山川路,
军行迷濛风雪中。
后队跋涉登云岭,
前卫旌旗动远空。
君不见辽河两岸阵如云,
迅猛包围蒋军营。
捷报歼敌五十万,
乘胜走马取津城。
这首诗是我一口气读完《李中权征程记》后即兴所作的。诗中忆起的是李中权政委和詹才芳司令员带领我们冀东子弟兵“九纵”出关参加辽沈战役的最初场景。但是在我脑海中翻腾更多的却是我没有经历过的那些战争生活。肖克将军为此书题写了书名。李中权将军少年时候的恩师张爱萍将军以及李运昌、李德生、迟浩田、伍修权、张廷发、杨成武、秦基伟、王平等高级将领,也都为之题了词。这些将军们都是历史见证人,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这种作为历史见证的回忆录,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肌体与精神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训,是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是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岗位的站岗人的嘱托。
《李中权征程记》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李中权将军一家九口人全部参加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在全国全军都是罕见的。雪山草地漫长的路,饥饿、寒冷和无止息的战斗,使母亲的身体变得十分衰弱。最后一次见面时,她反复向儿子讲着临别的语言。母亲、父亲、兄弟、姐妹五人都牺牲在长征路上,骸骨埋在冰雪里,悲风呼嚎着。他的长兄原为区苏维埃主席、共产党员,竟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张国焘杀害。李中权本人一生坎坷,虽遭陷害,却没有凄苦缠绵的哀叹,战斗的宝剑反而愈加锋利。最后全家只剩下四个人到了陕北,其中最小的八岁的妹妹竟幸存下来。当李中权见到小妹妹时,把这个历尽长征艰辛而活过来的亲人抱在怀里哭起来了。真是开卷惊风雨,读来泣鬼神!于是我说:历史决不是从萧瑟的黄昏绝岩上降下来的月亮,它是浩瀚的海洋。在人生的海洋里,平安到达海港的人是幸福的,在他们的后边留下了海洋和风暴,淹没着自己的亲人和同志,至今还能听到奔腾的惊涛骇浪,发出悠远的回声,唤起这位已经八十三岁老将军的怀念与悲伤。我们的新中国多么的来之不易呀!
李中权将军有着健壮的身体、英武的外貌和坚强的灵魂。抗日战争任冀东军区政治部主任时才二十八岁。这位红军时的师政委深知文学艺术对军队的重要性,在冀东极端残酷的游击战争环境里,他坚持成立了尖兵剧社,培养了一批文艺人才。他对文艺工作者十分关心和爱护,与我们有着朋友之谊。今年春节,我们尖兵剧社在京的全体老同志二十多人,给他拜年贺岁,他的热情使全屋充满歌声和笑声。
老将军慷慨的心灵忠实地陪伴了那个战争的年代,并在建国以后参加了祖国的现代化空军建设。《李中权征程记》以悲壮的气概向我们再现革命历史,以慷慨激昂的情调,讲述将士抗击日寇保卫祖国和为打出一个新中国同蒋匪军浴血奋战而献身的英雄气概。这本书有着震撼心灵的力量。现在常听到“美的享受”这个字眼儿。美应该是生命激发奔放的状态。沉郁顿挫,深刻悲壮,磅礴气势,成为经历长期战争入城后一个相当时期总的审美理想。《李中权征程记》自然而然地表现了这种美。
李中权将军在细密地记述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倾诉了自己的憎恨、愤慨和渴望。他以敏锐的感受和细致的观察力,把他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毫无雕饰地写出;以百战将军豪迈的情怀,如九天倾泻的瀑布,给以汪洋恣肆的描述,不仅使我军生色、军威摇撼天地,也使我们的精神再一次得到感染和熏陶。于是我们说:要建设中华民族自己的内心世界,革命历史是不可少的。今天,在同形形色色的腐化、个人自大狂作斗争时,重温革命历史有着极大的教益。
《李中权征程记》还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这就是:伟大不是在理想实现的时候,而是去实现理想的时候。为摆脱奴隶命运,不断拼搏会感到生命的快慰;生命的快慰又恰恰寓含于生命所畏惧的一切之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