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找回批评的辣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08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找回批评的辣味
任炳
批评是提醒,是警示,是纠正错误缺点的手段,刺激性是批评的本质属性。因此,“正宗”的批评,是必然带有辣味的。有时辣味还很浓烈,让人像吃辣椒一样,刺激得你开窍通络,出一头汗,而后全身畅快、舒适。但不知何时,在相当多的单位和部门,批评逐渐变味了。不仅带辣味的批评早已“拜拜”,就是一般规劝式的提醒也不多见了。代之而起的是那种不痛不痒软绵绵、甜丝丝,使被批评者听了像吃蜜糖那样十分舒服的“批评”。据说开展批评时还必须掌握“四条基本原则”:能回避就回避,不能回避就淡化,不能淡化就说大话,不能说大话就异化。
“回避”就是“是非面前不开口,遇到矛盾绕开走”,“不说好,不说坏,谁也不见怪”。或者只检查自己,不批评别人。讲别人时只讲优点,不提缺点。“少栽刺多种花,你好我好笑哈哈”。
“淡化”就是提批评意见时,尽可能缩小事实,抹平棱角,模糊原则。“讲小不讲大,讲虚不讲实,讲明不讲暗,讲远不讲近”。比如,有人工作消极、生活懒散,“班上打瞌睡,晚上打麻将”,一条批评意见却说成“个人生活有时不够规律”云云。如今淡化批评最普遍最通常的手法是“希望型”,即“自我批评谈感想,相互批评提希望”。对一把手的“批评”:“希望把钢琴弹得更好一些,你抓重点工作虽然是狠的,但也要照顾一般”;对同级的“批评”:“希望在工作中多请示、多汇报,生活中联系面更广一些”等等。淡得如同白开水。
“大话”是以高标准严要求的面貌出现的,说一些空话、套话,提几条人人都存在的共性问题,大家都应重视的原则意见。批评的内容虽然空泛,但批评者的表情却往往很严厉,“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使人有演戏的感觉。比较典型的“批评意见”是:“理论学习虽然抓得很紧,但如何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还远远不够”,“还应当继续解放思想,使我们单位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工作中虽然重视了调查研究,但还应进一步加强”云云。
“异化”是以讲缺点的形式赞扬对方的优点,以谈问题的口气渲染对方的成绩,看似批评,实则吹捧。比如:“对你的意见只有一条,不能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日没夜地干,要注意身体,没有好身体怎么能坚持如此繁重而艰巨的工作呢?”又如:“你只关心群众,关心大家,就是不关心关心你自己”等等。把辣味异化成了甜味,批评变成颂扬。
批评失去了辣味,容易变为忸怩作态的虚假言辞,其结果往往会误了工作,坏了作风,骗了自己,应该像对待市场的假货一样,也搞个“3·15”,列入“打假”对象。
显然,这里所讲的批评的辣味,并非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的把批评变成斗争,把同志当作敌人,扣帽子、打棍子,声嘶力竭,吹胡子瞪眼,无限上纲,乱批乱斗。而是同志之间的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与人为善的、实事求是的诤言。
找回批评的辣味,不是轻而易举的。关键是我们的领导者是否能虚怀若谷,有海纳百川的容人之量,能虚心听取各种批评意见,包括批评错了的意见。如果唐太宗心胸狭窄,哪能出现像魏征那样敢于当庭直谏的名臣?应大力提倡并学习四川人吃辣椒的精神,不仅“不怕辣”、“辣不怕”,还应修炼至“怕不辣”的最高境界,克服“上级对下级哄着护着,下级对上级捧着抬着,同级对同级包着让着”的庸俗作风。只有这样,批评的辣味才能找回来。
当前,中央要求以整风精神,在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教育活动。在“三讲”活动中,如能恢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那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