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莎翁不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09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莎翁不朽
16—17世纪之交,莎士比亚为英国一个剧团写了37部戏剧,被同时代的剧作家本·琼森称之为“时代的灵魂”。但也被一些艺术家批评为“违反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戏剧时间、地点和剧情三统一原则”和缺少“艺术”。然而,在他身后500年,不仅几乎所有英国戏剧家都曾借助于他的创作来写戏,许多国外的戏剧家和导演也深受其影响,包括契诃夫和布莱希特。他是古往今来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戏剧被改编成歌剧、芭蕾舞、电影和电视剧,在全世界打动着观众,而很多欧美演员也都靠演他的角色表现出自己最高成就。
恩格斯曾在批评一些文学创作“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时,称赞“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完美的融合”。
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这样写着:“莎士比亚让哈姆莱特说,戏剧演出的目的是‘举起镜子反映自然’,他的剧作的历史,从它们最初上演直到现在,证明了他卓越地实现了这一目的。”
不是所有追求不朽的人都能不朽。莎翁的不朽,也许,正在于他的深入现实。
莎士比亚的作品被广泛地介绍到中国,是在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戏剧舞台上演频率最高的莎剧,或许要数《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它在莎翁的作品中列于最著名的四大悲剧、八大历史剧及各具特色的喜剧之外,但它对追求纯洁爱情这一最高人性的表现,使它获得了超越国界的特殊力量,同时,它也应感谢《梁祝》爱情故事在中国的深入人心。
春光明媚的4月,世界一流的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将造访北京,将用经典的芭蕾肢体语言诠释他们心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见左图)。这一版本芭蕾的创作者麦克米兰,是一位哲学意味浓厚的大师。他的作品侧重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究,将飘逸大气的舞蹈动作与音乐、剧情融为一体。从中,人们可以领略用芭蕾阐释复杂心理矛盾的独特魅力。(佚名)(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