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废墟·棉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09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废墟·棉堡
戴小华

当我徘徊于荒芜的以弗所废墟中(土耳其境内)时,不禁为4000年前就已拥有的高度文明而惊叹!
这座古城,显示了当时古希腊罗马人的智慧、创造力和价值。然而,旧日朝朝门前车马喧,夜夜笙歌宴飨欢的景况,已因战火的无情和人欲的贪婪而摧毁殆尽,今日的以弗所只能静默地以其倾颓的斑斑残景,提醒世人它曾拥有的辉煌和曾遭受的戕害。
相传以弗所城在公元前2000年就已存在。罗马帝政时期,圣约翰住于此地完成了福音书,这是基督教史上重要的事件。3世纪中期,哥特人攻占此地,阿耳台密斯神殿被破坏无遗。
阿耳台密斯神殿,根据罗马历史家普林尼的说法,这座神殿曾遭七次破坏,而且重建了七次。它第七次重建的豪华、壮丽的神殿,被指为世界七大奇景之一。神殿原由127根石柱围绕,其中36根有精彩的雕刻;然而现在只剩下孤零零的一根断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寂寞地俯视着这一片废墟。
到了基督社会,以弗所也和附近都市一样,希腊神殿被认为是异教徒的神殿,而惨遭遗弃,有一部分甚至用来作为新基督教堂的石材来源,像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使用的绿色大理石石柱就是从这儿运去的。15世纪以后,以弗所几乎从历史上消失,一直到19世纪后期被发掘出来,才重现人世。
现在,能容纳2.5万人的大剧院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胜利女神的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人们还可以从这座曾有过25万人居住的城市里,去想象它昔日的繁华。
其实,人类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辉煌灿烂的城市,但能够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又有几座呢?
城市的毁坏如是出于天灾,那怪不得谁,可悲的是,大多数城市的消失都是人类自身惹的祸!
早期,人类为了生存得同自然界拼搏斗争,进入社会形态后,人类自身之间却在残杀与流血。难道,人类生命的本质就是必然的悲剧?!
如今,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昔日的雕梁画栋,亭榭水阁已不复见,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
我几乎是在一种祭奠的气氛中,边走边看着这座人类古老文明的遗迹。“断碣残碑,都附与苍烟落照。”在这种对过去美好的事物已被毁灭的痛感中,似乎也夹杂着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的声声哽咽。

离开废墟,我去了不远的棉堡。
一到棉堡,我就仿佛落入一个白皑皑的冰雪世界之中了。霎时,我觉得风是白的、阳光是白的,连我这个人也都为洁净的白色所渗透了!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怎么也想象不出,大自然竟会创造出像棉堡这样的艺术品来!
我曾经领略过长江水的黄、故宫城墙的红、热带丛林的绿及现代大都会的五彩缤纷……可是此时,我却被这一片素净、恬雅的白所震慑。
从第一眼瞥见棉堡到和她告别,我一直沉默不语,我不愿用声音,来弹破这宁静。我只是默默地静坐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
它究竟是白雪?还是棉花?
其实,棉堡是由经历千百年的石灰岩沉积凝聚而成。她那自然形成的层层垒垒的水潭,像无瑕的白璧,布满整个山头,远看就像一座由雪白的棉花山建成的堡垒一样。清澈的泉水沿山势缓缓流下,黄昏时,绚烂的晚霞映在潭潭泉水中,分外美丽。
这样奇特的地貌世间少有。在中国四川的黄龙及新西兰的罗托鲁亚(可惜已于百多年前遭地震破坏)均有类似的美景,但规模及洁白程度都不及土耳其的棉堡。
面对着造化的神奇,我不禁想,人类实在太不自量,太不安分了。居然妄想超越实际的能力去企求一切!
历史上曾有过一些活得很愚蠢,死后却显得很伟大的人。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言行,他的思想,他的文章,却可以永远长存在人类的记忆中。所以,人类最伟大的不朽,乃是在于精神性的创造成果。
这块土地就曾孕育了荷马这样伟大的诗人。他在所写的史诗中塑造了一位英雄阿喀琉斯。
阿喀琉斯把自己全部的热情,毕生的精力与生命献给了人类的历史。他在历史舞台上的精彩活动即是创造性的、前驱性的,因而他的毁灭也是悲壮的,令人神伤的。
然而,阿喀琉斯战死后,在阴间碰到早逝的英雄俄底修斯时惨然地说:“我宁愿在人世上做奴隶,也不愿在死者中享有大权。”
不是说:“不自由,毋宁死”吗?怎么,像阿喀琉斯这位能将生死置之于度外的英雄仍说出对生命如此热爱和眷恋的话?他对生命明明不舍,却仍勇敢赴死,于是,他的死就显得更加悲壮及可贵。但这似乎也证明了人类生命的悲剧意识,就是明知必死而求其生,明知生命有限而求其永久!即使英雄也不例外。
然而,比之于山川湖泊,大漠荒原,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是脆弱又短暂的。建造以弗所古城的人,即使拼尽全力,用尽心计想要追求生命的永恒性,最后,仍是一一作了尘土;而棉堡只是一派自然,一派纯清,就妩媚了几十万年,并将继续妩媚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