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千篇一律手法雷同 娱乐节目质量待提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09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直言录

千篇一律手法雷同
娱乐节目质量待提高
曾子
湖南卫视精心制作的一道开心大菜——“快乐大本营”冷不丁地火爆后,类似的娱乐节目像一阵旋风刮遍各地电视频道。
据统计,“快乐大本营”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攀升,最高峰时全国各省市都维持在百分之三十以上。因此引来了众多的仿效者:浙江台的“假日总动员”、山东台的“快乐星期天”、广东台的“欢乐有约”、云南台的“快乐周末”……纷纷登场。其中北京有线台的“欢乐总动员”声势最为浩大,不仅聘来了当年中央电视台名主持程前,还隆重推出了港台地区制作综艺娱乐节目最强阵容,里面的一些栏目别出心裁,吸引了大量观众。
经过各地娱乐节目的狂轰烂炸,也有不少观众和业内人士开始反思这些节目的质量。观者吴先生忍不住发表了一通看法:“我觉得有的节目主持人和嘉宾让观众快乐的心思太急切了。节目还没开始呢,他们已经乐不可支了。观众也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那么高兴给别人讲笑话,哪有笑话还没讲呢,自己先乐起来的道理。看着五六个人在台上貌似快乐地表演,卖力地吆喝,相互之间耍贫嘴,我不但笑不起来,还有些同情。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把弦松下来,娱乐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据了解,吴先生的这种看法在观众当中还带有普遍性。他们认为娱乐节目时常“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多数观众在看过、笑过并且新鲜感一过之后,就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实在是没劲”。
本来,在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迫切需要放松、开心,所以轻松的综艺娱乐节目应运而生也在情理之中。“快乐大本营”的火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种社会心理的潜在反映。不过,一个“快乐大本营”大家虽然可以拍手叫好,但“克隆”太多,观众就不见得买账了。原因何在呢?
笔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观众对众多仿效者“不满”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
一是千篇一律,了无新意。一个节目火了,就一窝蜂赶上去,不是在内容形式上推陈出新,而是一味地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你做游戏,我也做游戏;你用俊男、靓女,我也“照单全收”,却不知“换一副面孔”。君不见“快乐大本营”的一对“金童玉女”(主持人何炅、李湘)火起来了,十几个学着何炅和李湘打扮、举止乃至腔调的主持人就纷纷加入了“模仿秀”的行列。连以前一位颇具知名度的儒雅型主持人,也开始留起最时髦的发型,穿上最新潮的时装,好似年轻了十来岁,蹦蹦跳跳地显示起自己“青春的活力”。难怪有的观众认为现在的娱乐节目是“千人一面”:现场人员组成无非是漂亮主持+当红明星+捧场观众,节目形式不离搞笑+贫嘴+起哄。正所谓,一个典型站起来,无数个“克隆”倒下去。
二是有些节目档次太低,缺少品位。不少综艺娱乐节目对什么是真正健康的娱乐理解肤浅,只知在搞笑上下功夫。现场布置得花里胡哨,主持人与嘉宾又吵又闹,只求一种表面上的轻松活泼,忽略了营造一种文化的氛围。这种“短平快”式的娱乐,看时过瘾,看后即忘;看一遍新鲜,看多了就烦。一位颇有知名度的评论家告诉笔者:这样下去,刚刚走红起来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很可能又会钻进一个死胡同里去。
的确,我们办综艺娱乐节目,无论从经验水平还是就制作力量来看,都处在一个比较稚嫩的阶段。因此,不断创新,创新,再创新,才是这类节目发展的唯一出路。在这里,“快乐大本营”制片人汪炳文的一席话就很值得其他电视同行借鉴:“从节目开办的第一期开始,我们就一直在不停地求变化,不能老是一副面孔,必须做到每出一个新点子,就要准备淘汰这个新点子,否则我们的新点子会被别人拿去,那我们就有可能失去我们原有的一切优势。因此,我们一直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只要是大家采用的东西我们就坚决不用,只有这样,我们的‘快乐大本营’才能永葆快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